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香,芳也,指好闻的气味。
自古以来,香与美人就密不可分,历史典故上不少佳人都自带着芳香,比如西施与杨贵妃,还有乾隆的香妃等。
香与美人的如影随形,令人难以分辨,不知是美人衬托了香,还是香滋养了美人?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漫漫书山径上,有美一人,默默添香,是古代读书人最为浪漫的念想。
仿佛是,这香须得美人添,方能精神焕发,读书更走眼入心,金榜高中,衣锦归乡。
芬芳的香,在世间实在是个美妙的字眼。
花香,甜香,墨香,饭菜香,焦糖香,奶香……无一不动人。
但提到药香,却另不少人产生了困惑,这药不是苦的吗?怎么会有香?
良药苦口,联想到生病吃药时,咽过的那些苦涩不堪的药片,药汤等,不少朋友对于药香等字眼避之不及。
这不,今儿就有茶友在文章底下留言,聊到关于药香的话题。
老白茶的药香迷人?是不是只有爱喝茶的人,才能接受得了药香,就像榴莲香一样,不喜欢的人根本接受不了。
原来啊,这位茶友,将老白茶的药香,误解成了又浓又重的苦药味。
但其实不然,药香是白茶香气的一种,嗅闻起来舒适又安神,药香依旧是香的,而非药臭味。
老白茶身上药香这桩公案,世人对它的误解,实在太多了。
《2》
误区一:老白茶的药香,是浓重苦涩的中药味。
药香,一半是药,一半是香。
提到药味,不少人主观意识里,就认为着药味是苦的,是臭的。
是以,带药香的老白茶,味道必然是苦的,重的,闻过后能让人将眉毛拧巴起来。
这样的想法,存在两个误解。
一是将白茶药香理解为浓重苦涩的苦药味道;
二是将所有的药味,都理解成苦的。
所有的药都是苦的吗?
其实不然,村姑陈在小的时候,尤为喜欢闻蜜炼枇杷糖浆的味道,甜丝丝的。
咳嗽喉咙发痛,可以正大光明的喝。
平日无事时,还会偷偷泡来喝,甜甜的,甘凉甘凉,比普通零嘴好吃多了。
除此之外,传统中药里,不少药材自带香气,不少还是古代制作香料的重要用料。
如:甘松香、白茅香、木香、麝香、沉香、苏合香等。
中医理论食药同源,不少中药可以入菜,在不少菜肴调料里十分常见。
如:肉桂、豆蔻、花椒、香奈、迷迭香等。
可见,香与药,并不分家
以香入药,古代药理认为可以理气醒神等功效,针对不同的需要,可配成窗前省读香,洗浴养颜的香方,现代医学则认为香气可以起到缓解人体抑郁,令人愉悦等疗效。
药物的香,并非都是苦的,臭的,还有不少是甜的,是清的,是香的。
老白茶的药香,正属于甘香舒适的类型。
误区二:只有老寿眉才有药香。
老白茶,是老寿眉最为常见,毕竟寿眉产量大,在茶圈里频频露脸。
但若说老白茶中,只有寿眉才有药香,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服气的。
除此之外,白茶的药香,也并非老茶专属。
干度达标,品质好的白茶,存上一两年,在年份上虽还未步入老白茶之列,但照样能转化出沉郁的药香气息。
认为白茶中,只有老寿眉才有药香,实在是种对老白茶的狭隘认知。
要想解开这个误会,我们先来看一下,药香,在白茶家族中分布情况如何?
药香,是种偏向温暖、厚实、甘平的香气,常出现在上了年份的白茶中。
以清新鲜爽风味为主的新白茶,在其身上更为常见的是毫香,花香,嫩笋香,或是鲜草药香等。
这股鲜草药香,与老白茶干燥舒朗的药香不同,是种清新的香型。
就好像小镇清晨的集市上,常能看到挑担卖鲜草药的老人,那些鲜灵灵的蒲公英、夏枯草、马齿苋、金钱草等一齐迸发出来的清爽香气。
在上了年份的白茶中,药香是最为常见的香型。
不同产地,不同工艺,不同仓储环境,不同年份的白茶,药香的浓郁程度或有不同,但或多或少,均有分布。
产区好,工艺到位,内质丰厚的白茶,妥当的存上一年半载转化出来的沉沉药香,比品质一般的白茶,存放转化六七年,茶香效果来得更为明显馥郁,是常有的事。
是以,白茶的药香,并非是存放年份越久越明显,而是要综合产地,工艺,储存条件等因素进行考量。
上了年份的白茶,不仅是只有寿眉才能转化出药香,白毫银针、白牡丹上同样有药香。
如S师傅家那拆散了的牡丹王饼,打开包装,沉沉药香便跳脱出来,汤水柔而细腻,甘和的药香里,载着柔情无限,使人恋恋难忘。
一句话,药香绝非是老寿眉的专属!
误区三:老白茶只有药香。
汪曾祺的老家高邮,并不是只出咸鸭蛋。
就像一款品质好的老白茶,绝非只有药香一种香型。
品质好的老白茶,香型特点馥郁多变,层次感令人惊喜。
除了药香外,陈香,木质香,稻谷香,干粽叶香,干荷叶香,枣香(寿眉饼)等也十分常见。
品质正常的白茶,上述的香型至少具备三种或三种以上。
如,满三年的白毫银针,打开包装,干燥的谷物香最先溢出,紧接而来的便是药香,木质香,尾调上还有一丝箬竹叶气息。
哪怕单是药香,在喝茶品茶过程中,能摇曳多姿,变化出多般风情。
如常见的老寿眉茶,在干茶状态下,常能嗅闻出淡雅清晰的沉沉药香,低调而不张扬,嗅闻起来安神舒适。
经过沸水冲泡后,叶片毛孔打开,芳香物质逐渐释放。
其中,部分高扬的茶香,伴着袅袅的雾气,弥漫四周,像夏日里,熬煮金银花,夏枯草等凉茶汤时散发出来的药香味。
停留在杯盖上的,是沉沉的根茎类药物的气息,如白茅根、黄芪、白芷的气息。
落入汤水中游弋的药香,则多一分欢快温暖感,沸水激发下,香是暖的,是热的,是舒适的。
一款白茶,不同部位能嗅闻出不同的药香,在不同的冲泡次数下,药香的轻浅浓淡变化,依旧存在不同。
像是三国里的左慈,幻术无边,有着多般变化。
误区四:药香只能煮出来,泡不出来。
老白茶的药香,无论是用盖碗泡,还是用茶壶煮,药香都能呈现出来。
上好的白茶,干度足够,转化得到,芽叶里,形成药香的芳香醇类物质十分丰富。
这样的白茶,一开箱,在干茶状态时,满满的药香气便溢出来。
在冲泡时,只要遇上沸水,便能将芳香物质,尽情释放出来。
若是一款白茶,药香只能通过长时间的沸煮,才能显现出来,那只能说明其品质是存在缺陷的。
这样不好的的白茶,山场,工艺,保存这三大品质指标中,并没能样样俱全。
是以,经过存放后,它的芳香物质,是少的可怜的。
与此同时,它的可溶性糖,果胶物,茶氨酸,黄酮类物质,相应的也含量极低。
在这些成分含量极少的情况下,用水冲泡,难以将其释放,唯有用煮茶的方式,通过长时间沸煮,将其内质物逼发,才能感受到茶香和茶味。
抑或是,在冲泡的时候,方法掌握不到位,影响茶香释放。
泡茶用水的水质不好,直接用了自来水泡,并且在水温没有达到沸腾时,就用以泡茶。
含带杂质的水,干扰了白茶纯正的茶香,并且在水温不足的情况下,白茶深处的芳香物质难以被彻底激发,平淡无奇。
再则是,将白茶用盖碗产时间闷泡,注入沸水后,迟迟不出汤,聊上五六分钟的电话,再倒出茶汤,在长时间闷泡下,白茶风味大损,芳香物大为折损后,嗅闻起来自然觉得药香不明显。
正常情况下,品质好的白茶,无论是泡还是煮,药香都能呈现出来。
掌握好泡茶的技法,能为白茶香气呈现提供广阔的绽放空间!
误区五:南方存茶比北方存茶更容易出药香。
关于南北方的差异,网络上常能看到相关话题。
在存白茶上,认为南方存茶比北方存茶,更容易出药香,是个常见的误区。
抱这样想法的人,认为在气候环境下,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更为潮湿,存在南方的白茶,比北方地区,转化速度更快。
这个存茶的逻辑,明显是错误的。
潮湿环境并不利于存茶!
当存茶环境过于潮湿时,白茶保存受潮变质的风险,就大为增加。
妥当存茶的良好转化,和保存不当受潮变质,可是南辕北辙的概念!
对于白茶来说,对于适宜存茶转化的湿度环境,在于45%左右,长时间超过这个数值,白茶存坏变质的风险,就多加了一分。
是以,在潮湿多雨的春季,存茶防潮,就尤为关键,要多注意减少开门开窗次数,采取适当的除湿措施。
如开启空调除湿,或是购置上家庭用的抽湿机进行抽湿等。
白茶的保存,基础要求,在于避光,干燥,密封,无异味,和阴凉处存茶。
在用心细致存茶的基础上,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存出甘香醇厚,药香馥郁的老白茶!
《3》
药香,是股子温暖馥郁的气味。
稼轩先生,辛弃疾,弃疾得用良药,名字里暗暗的就和药带着关联。
更有意思的是,他曾用中草药名,作了篇满庭芳。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字里行间,巧妙的用上二十四味中药,勾勒出个思念远方爱人的贵妇人形象,堪称绝妙。
缕缕药香,流转千年,未曾淡去芬芳。
到了老白茶上,通窍又安神的药香,绝非是苦药味。
安和的药香中,藏着几分灵动,令人舒缓无比。
人人都爱的老白茶,单是药香,就足令人沉迷。
若问药香何处寻?年份白茶,烧水泡茶,一饮知分晓!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