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民国瓷器概说(图)
粉彩碧桃马蹄耳盅 由于政体的变革和欧美文化的强力东渐,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但这一时期过于短暂,其间又战乱频仍,很多方面都没有来得及形成鲜明的特色。与明清两朝相比,民国瓷器的时代特征不甚鲜明,而且许多窑场的黄金时代都集中于抗战爆发以前。 民国时期制瓷业的变化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到民国二十年代,逐渐实现了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变。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成立于清朝光绪末年,如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等;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这些瓷业公司尽管规模不大,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制瓷工业,但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制瓷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生产方式的变革 民国肇建,推进了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1914年,河北唐山启新洋灰公司附办的制磁部成立为 启新瓷厂 ,唐山白瓷正式进入了近代工业化生产的轨道。此后十余年间,唐山的制瓷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德盛、新明等瓷厂相继成立,奠定了它成为北方瓷都的基础。作为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浙江省也创办了 龙泉省立瓷业工厂 ,除生产仿宋元青瓷外,更多地生产白瓷和青花瓷。抗战开始前的十余年间,由各级政府主导,许多瓷场改进工艺技术、改良生产方式、推进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数十家有一定规模的瓷业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我国制瓷业初步完成了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工业企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型。 与此相关,民国时期瓷器制造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时期机制瓷器普遍出现,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同时也显得呆板,这在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炼泥方法的不同,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对较高;由于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产品色彩浮艳,以 洋蓝 绘画的青花更是普遍有飘浮的感觉。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绘画也常见偷工减料,更多采用了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最大的变化是贴花纸的使用。贴花纸装饰方法是把图案印制在纸或薄膜上,把它们贴于待装饰的瓷器部位,釉下釉上均可,再烘烧而成。贴花纸的开始使用大约不晚于1920年代晚期。早期贴花纸是舶来品,上海的益丰搪瓷有限公司、华商铸丰通记搪瓷公司分别于1927年和1929年开始生产贴瓷用印花纸(周觉民《略谈我国陶瓷贴花纸的兴起》,《景德镇陶瓷》1982年第3期)。贴花纸装饰工艺便捷省工,但也把瓷器的装饰工艺简化到了极点。以其简便利用,很快成为当代瓷器的最主要装饰手段。 黄炎培先生在《景德陶调查书》中言简意赅地记述了清末到民国初年制瓷工艺的机械化转变: 制胚[坯,下同],则有压胚、铸胚之新法。压胚者,用半机械辘轳与石膏型压成盘、碗等物;铸胚,用石膏模倾注泥浆,因石膏之吸水性而使沿边成型。上釉则有以机器代人力吹釉之新法,其余浸釉、浇釉、刷釉、荡釉诸法,壹仍旧贯。惟施彩除仿古及粉器用绘画旧法外,则有刷画、印画之新法。刷画以双钩成花鸟形之纸贴胚上,而刻之使空,于其空处将各种彩色用刷糁上,烧则纸化去,而花鸟宛然。印画有铜版、石版之分。铜版印画,以镌有花鸟形之铜板糁上颜料,渡于蜡纸,再由蜡纸以印于胚,各种青花纹多用之;石板印画略同,而五彩花卉皆宜。 可见,当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的变革是多方面的,几乎涉及到了瓷器除烧造外的所有工艺环节。 技术传授方式的变化 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相表里,制瓷技术的传授方式在清末民初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往作坊经营师傅带徒弟,是一种自发性的技术传授,瓷业公司的成立引进了近代工厂的管理和课徒范式;相关技术学校的建立,更为制瓷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南凤凰籍进士熊希龄(后曾任民国总理兼财政总长)受湖南巡抚赵尔巽委派赴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次年,熊希龄等到醴陵实地考察制瓷业,提出 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 四项主张,经湖广总督端方批准拨银12万两,成立官立湖南瓷业学堂,熊希龄任校长,醴陵举人文俊铎为监督。课程涉及数理化和历史、语文、绘画等多方面,还特别从国外聘任绘画和工艺技师授课。其中 永久科 四年制,以有文化基础的窑户子弟为主要招生对象,用来培养专门的骨干技术人才;另有 速成科 ,选招熟练工人培训进修。为配合教学,学堂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设置陈列室,后来开办的湖南瓷业公司顺理成章地成为实习基地。清末民初醴陵窑瓷器上有 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学堂学生罗正五制 、 湖南瓷业学堂学生黄正秋绘 等款识,应该是当时学生实习作品的珍贵遗存。醴陵窑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先于景德镇而创烧出高温釉下五彩等新产品,与注重职业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该学堂于宣统时改名为 湖南瓷业艺徒学堂 ,民国初又改为湖南省乙等窑业学校,1917年再改名为 湖南窑业试验场 ,亦名 湖南模范窑业工厂 。 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建的 江西改良瓷业公司 , 集官商资本二十余万,本厂设于景镇,用旧法制造以维营业,而设分厂于鄱阳县高门地方,实验改良新法,并附设学校,俾学生入厂实习 (黄炎培《景德陶调查书》)。其他和景德镇窑有关的瓷业学校还有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江西瓷业公司夜校等。 1920年代后期开始,以周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致力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振兴中华产业。1927年,周仁在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时,开设陶瓷、冶炼、玻璃三个实验厂,以培养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1928年,由他积极推动设置并自任所长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该所最初以钢铁和陶瓷研究为主,对古陶瓷进行结构分析,通过物理测试、化学实验等自然科学手段,分析古陶瓷胎、釉化学组成以及烧造过程等工艺情况,科学地总结我国古代的制瓷工艺,为一些古代名瓷品种的复烧奠定了基础。他还主持创办陶瓷试验场,以科技手段促进瓷器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良进步,加速了我国制瓷业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