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和赤小豆今天一起介绍,因为大家经常容易搞混了。
首先是红豆。
红豆是豆科植物红豆树的种子,作用侧重于理气止痛,红豆其实长介样子??
外观特点就是圆圆的、胖胖的
红豆
苦,平,有小毒
肝,脾经
理气活血,清热解毒
主心胃气痛,疝气疼痛,血滞经闭,无名肿毒,疔疮
红豆的作用侧重于理气活血,能止痛,尤其是一些胀痛、刺痛……可以预防心脏疾病,特别是肺心病。
要注意的是:红豆利湿的作用很弱~
下面讲讲赤小豆,就是咱们经常和绿豆一起提到,祛湿作用很强的赤小豆~~
赤小豆也叫赤豆,红小豆等等,是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赤小豆和红豆都是红色的,所以大家常常把赤小豆直接叫成红豆,很容易搞混。
外观特点就是长长扁扁,椭圆的
大家对比下外观差异
是不是差异还挺大的?
赤小豆不管是在临床用药还是日常食疗保健中用的都挺多,所以咱们今天重点介绍赤小豆。
赤小豆
甘,酸,凉性
入心、小肠经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治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发黄或者发红,风湿痹通(尤其是热痹,红肿热痛),湿热腹泻(带有肛门灼痛),疮毒肿痛,肠痈便血
赤小豆也有一定的预防肺心病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作用是“利湿”~
水肿型肥胖的患者有福啦,吃点赤小豆排排湿气,就能减肥啦~~~
什么样的人是水肿型肥胖呢?
*四肢沉重,且手脚浮肿,尤其是大腿、臀部及腹部
食欲一般,腹部常会有饱涨感;
不喜欢运动;
吃完饭浑身发软想躺下;
嘴里发粘;
尿不通畅;
容易拉肚子;
早晨起来时眼睛浮肿;
易口渴,喝水较多,喜好辛辣刺激……
如果手脚浮肿+其他症状超过4点,那基本就可以算是水肿型肥胖了,可以吃一点赤小豆去水湿,一般吃完之后会有小便增加的现象,那是湿气外排啦,好现象。
但是!量不宜大,且不宜长期食用,毕竟赤小豆寒凉,容易伤胃~~~
①《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小孩子长黄色的烂疮可以用赤小豆煮水洗伤口;
肌表皮肤的一些痈肿疼痛,可以把赤小豆打粉和鸡蛋清调和外敷消肿,比如磕了碰了的那种红肿就非常适合~~~
②《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和鲤鱼同煮,可以治疗脚气和腹水;
清热,让心不烦,小便爽利
③《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解酒毒,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胆脾胃湿热,赤小豆煮汁饮可以清热利湿,缓解酒对人体的伤害
④《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解小麦热毒,就是面食吃太多,有热~
⑤《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排脓,补益血脉
⑥《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难产的时候,可以吃点赤小豆煮的汤,帮助“通利”一下,喂奶期间还可以帮助下乳~
不宜久食
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不要以为久食会瘦身的瘦,长期食用会把脾胃吃坏的,那个时候瘦就是病态的啦~~~
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③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④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⑤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⑥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⑦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⑧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⑨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⑩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⑾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⑿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⒀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纲目》)
⒁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⒂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肘后方》)
⒃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⒄治妇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妇人良方补遗》)
⒅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纲目》)
⒆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删。
帅气迷人的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