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杯不醉能解酒的一些食物食材 [复制链接]

1#

喝酒的人不少都有过“醉酒”的经历,特别是一些不胜酒力或者对酒精过敏的人,则更容易“醉酒”,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采用某种方式快速解酒,以减小乙醇对人体的危害,而枳椇子就是不错的选择。

枳椇子,我们常说的拐枣,又名鸡距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记载“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枳椇子含葡萄糖、果糖、硝酸钾、过氧化物酶等成分,能清除酒后体内产生的过量自由基,阻碍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从而显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减轻乙醇对肝组织的损伤,避免酒精中毒。民间还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说法,酒后生吃几颗拐枣,能醒酒安神。

关于枳椇子解酒的趣闻,古书中有很多记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苏东坡集》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东坡的一个同乡揭颖臣因长期喝酒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久治不愈,并越发严重。后来苏东坡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张肱诊后认为慢性酒精中毒。于是张肱用醒酒药为他治疗,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张肱所用的一味主药就是“枳椇子”。苏东坡不仅记录了这个小医案,还常以枳椇子作为醒酒良药向友人推荐。

 逢年过节或亲友相聚,或喜庆之日,少饮几杯美酒无可非议。但如果长期饮酒或一次大量饮酒可引起慢性或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无论是急性中毒还是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都是有害的。所以酒以少饮为好。一旦出现醉酒,医院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对于轻度的酒精中毒,下列中药有较好的解酒效果。

轻度醉酒广柑皮适量,焙干为末,入盐1.5克,加水煎服。或将鲜藕洗净,捣碎,绞汁内饮。


  中度醉酒葛花、拐枣(枳椇)各15克,水煎服。或食醋毫升,混入凉开水饮服。

方一:白葛花30~60g,枳椇子15~30g,麦冬30g,乌梅15~30g。

方中白葛花甘寒解酒,枳椇子甘平除烦,麦冬甘寒生津,乌梅酸温止渴,四味合用,功能生津止渴,除烦解酒。

用于酒醉烦躁,胃中嘈杂,欲吐难吐,或吐后烦渴,情绪不宁等症。

用法:水煎数滚,待温频饮,便可安定。平时备之,以应急需。

方二:甘葛30~90g,芦根30g,石菖蒲12g,铁皮石斛、北沙参各30g。

野生甘葛,俗称“绵葛”。具有生津止渴、升发胃气及解肌退热、解酒安胃之功,作用在人工种植的粉葛之上。

方中甘葛与白葛花功效相近,芦根甘寒生津,石菖蒲开窍醒神,石斛、沙参滋阴生津而止渴。五味合用,功同方一,主治相同。

方三:葛根60g,白术、茯苓、山药各15g,白豆蔻9g(后下)。

方中葛根甘寒生津解酒,白术、茯苓、山药健脾安胃,白豆蔻温胃醒脾止呕。五味和合,用于酒醉吐后胃中嘈杂,似饥非饥,似饱非饱,烦躁不安者。有醒酒和胃之功。

由于白葛花十分难得,药源奇缺,故设方二,以备临证之需。

治验例一

邹某,男,31岁。年5月1日诊。

此人平素不胜酒力,因节日聚餐饮酒过多至醉。醉后哭闹不休,烦躁呼叫数小时不能安定。

随用醒酒第二方如法煎服,半小时后渐渐平息入睡,翌日晨安然无恙,照常上班。

治验例二

徐某,女,40岁。年3月5日诊。

因怄气空腹自酌自饮不觉大醉,醉后频频呕吐,随之胃中嘈杂难受,干呕不息,面色苍白,精神疲倦。

必因空腹饮酒过多致醉,大伤胃气所致,当用第三方速速煎服。

服药后未及1小时,徐某呕哕停止,欲进饮食,翌日劳作如常。

以上三方因白葛花难得很少使用,方二、方三药物易寻,临证选用,效果亦佳。经常饮酒之人,须早备常服,以减少醉后痛苦及对肝胆脾胃的伤害。

按语:以上3个方剂为醒酒解酒有效验方。经过多年反复使用,效果不在其他方剂之下。如因人对症加减使用,效果更好。

葛花解酒醉,烦渴,取本品10~15克,煎服;若预防酒醉,可煎汤代茶。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头痛心烦,胸膈痞塞,手足颤摇,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以葛花解酲汤(《兰室秘藏》)治之。木香1.5克,人参4.5克,猪苓4.5克,茯苓4.5克,橘皮4.5克,白术6克,干姜6克,神曲6克,泽泻6克,青皮9克,砂仁15克,白豆蔻15克,葛花15克。煎服。葛花系葛藤的花,始载于《名医别录》。其性凉味甘,入脾、胃经,能解酒止渴。

白豆蔻解酒毒用量3~10克,不宜久煎,常与砂仁、厚朴、陈皮等药同用。白豆蔻始载于《本草拾遗》其性温,味辛,入脾、胃经。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治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胃寒腹痛、宿食不消、呃逆、呕吐等证,《本草纲目》有解酒毒的记载。

高良姜解饮酒太过,身寒呕逆,取本品10~15克,煎服。若寒甚,可与法半夏、生姜、香附同用。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味辛性温,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大明本草》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消宿食的记载。

淡竹叶解酒热烦渴,小便不利,可用本品30~50克,煎服;或与菊花、薄荷同煎,当茶饮可预防酒醉。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其性寒味甘淡,入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利尿的作用,可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等证。

丁香解饮酒所致呕吐、身寒等症可单用,或与人参、生姜、法夏、柿蒂配用。预防酒精中毒,可用本品3~5克,泡茶饮

。丁香始载于《药性本草》,性温味辛,入脾、胃、肾经。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常用于胃寒所致呕吐、呃逆及肾虚阳痿等证。《大明本草》有治冷气、杀酒毒的记载。

芦根解酒热烦渴、呕秽可用本品30~60克,煎服。或用芦根饮:芦根15克,竹茹9克,粳米50克,生姜5片,水煎,当茶饮。芦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甘,入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止呕、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热病烦渴、胃热呕秽、肺热咳嗽等证。《新修本草》谓其能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等证。

这些食物也可以解酒:

乌梅

乌梅性味酸、涩、平,有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效。取乌梅30克水煎服,可解醉酒后烦渴。

桑葚

桑葚性味甘微寒,具有滋阴补血、润肠作用。解酒时可取鲜桑葚克捣汁饮用。

竹茹

竹茹性甘微寒,有清热化痰止呕作用。竹茹10~15克水煎饮服,可治饮酒后头痛、呕吐等症。

高良姜

高良姜性味辛热,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之功。高良姜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

苦参

苦参性味苦燥湿,有祛风杀虫、利尿作用。苦参10~12克煎汤饮服,有益醒酒。

葛花

葛花为葛藤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葛花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过度引起的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等症。

五味子

五味子性味酸、甘、温,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之功。五味子10~12克水煎饮服可解酒。

豆蔻

肉豆蔻味辛温,有收敛止泻,温中行气、消食之功。取肉豆蔻10~12克煎水饮服,可治醉酒后脘腹饱胀,呕吐等症。

白豆蔻性味辛温,具有化湿健胃,温中止呕,行气宽满的功效。取白豆蔻10~12克水煎饮服,可除醉酒引起的呕吐。

饮酒伤身,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尽量少饮吧。上述几个偏方中,有些是常见的,有些是不常见的,如果你是经常需要喝酒应酬的,不妨在家中常备一些上述偏方中比较常见的几种,例如乌梅汁、桑葚汁、五味子等。既可当做平时的饮品和茶品,也可作为醒酒的良药,一举两得。

竹茹

竹茹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化痰止呕作用。

竹茹10~15克水煎饮服,可治饮酒后头痛、呕吐等症。

高良姜

高良姜性味辛热,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之功。

高良姜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

苦参

苦参性味苦,有燥湿、祛风杀虫、利尿作用。

苦参10~12克煎汤饮服,有益醒酒。

葛花

葛花为葛藤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

葛花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过度引起的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等症。

五味子

五味子性味酸、甘,温,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之功。

五味子10~12克水煎饮服可解酒。

肉豆蔻

肉豆蔻味辛,性温,有收敛止泻,温中行气、消食之功。

取肉豆蔻10~12克煎水饮服,可治醉酒后脘腹饱胀、呕吐等症。

乌梅

乌梅性味酸、涩,平,有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效。

取乌梅30克水煎服,可解醉酒后烦渴。

桑椹

桑椹味甘,性微寒,具有滋阴补血、润肠作用。

解酒时可取鲜桑椹克捣汁饮用。

白豆蔻

白豆蔻性味辛温。具有化湿健胃,温中止呕,行气宽中的功效。

取白豆蔻10~12克水煎饮服,可除醉酒引起的呕吐。

白茅根

白茅根性味甘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作用。

取白茅根15~30克水煎服,可解酒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