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的口腔,每颗牙齿表面有~10万个细菌;而不清洁的口腔,每颗牙齿表面有1亿~10亿个细菌[1]。无数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获得能量并产生酸性物质,从而溶解牙齿表面的钙质,细菌产生大量的毒素、酶来破坏牙齿,溶解支持和固定牙齿的牙周膜,从而使坚固的牙齿被逐渐腐蚀、破坏。细菌是口腔疾病发生的“罪魁祸首”,龋病、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病和部分粘膜病都和口腔细菌的感染密不可分。传统的三氯生等广谱杀菌成分由于安全性原因近年在国内市场口腔产品中已被逐步淘汰,因此将植物提取物应用于口腔产品的高效抑菌成分意义重大。
橄榄苦甙(oleuropein)主要来源于油橄榄树,又名齐墩果、阿列布。油橄榄属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栽培品种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国内外学者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已做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从中已经分离得到多个化合物,其中以木脂素、黄酮类和裂环烯醚萜类在该属植物中的分布最为广泛,也最具有代表性[2]。Panizzi等[3]从欧橄榄叶中分离得到的橄榄苦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橄榄苦甙为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菌消炎作用。
橄榄苦甙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支原体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此产品具有纯度高,抑菌效果优异,生产工艺成熟等特点,在化妆品、保健品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抑菌作用得到消费者认可。经多年研究,橄榄苦甙已成功应用于口腔护理用品中,通过药效、临床等试验验证,加入了橄榄苦甙的口腔护理用品具有优异的抑菌性能,同时其来源于天然植物,安全性能优异,为消费者解决口腔微生物异常带来了巨大帮助。
1、橄榄苦甙对口腔常见有害菌抑菌性能研究
作用原理
不同中药抑菌成分针对的菌群不同:甙类对球菌和杆菌作用明显;小檗碱类针对钩端螺旋体效果显著;苦参碱类主要针对真菌效果显著;绿原酸对单胞菌和球菌作用明显。口腔内常见有害菌以链球菌与杆菌为主,故橄榄苦甙对常见口腔有害菌的作用更具针对性。甙类化合物,又称配糖体或苷,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糖醛酸)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非糖物质中的羟基以缩醛键(甙键)脱水缩合而成的环状缩醛衍生物。水解后能生成糖与非糖化合物,非糖部分称为甙元(Aglycone),通常有酚类、蒽醌类、黄酮类等化合物。其主要抑菌机理为[6]:(1)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2)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3)干扰糖代谢;(4)抗细菌黏附。
橄榄苦甙抑菌性能研究
根据橄榄苦甙的抑菌原理,有针对性的选择包括口腔产品常用的化学抑菌成分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抑菌剂为测试对象,通过测试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验证橄榄苦甙的具体抑菌性能。
表1为不同抑菌剂对3种有害菌的MIC。从表1可知,6种抑菌成分对口腔常见的3种有害菌均有抑菌效果,其中三氯生与西吡氯铵两种化学抑菌剂表现最好,植物抑菌剂中橄榄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显著优于其他几种提取物,具有替代化学抑菌剂的可行性。且橄榄提取物添加量大于78.5mg/kg时产品即具有抑菌功效。
2、橄榄苦甙在牙膏中的应用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含橄榄苦甙牙膏1周后,受试者唾液样本中中间普氏菌、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浓度较使用该牙膏前明显降低,该款牙膏对中间普氏菌、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较明显的抑制功效。
3、产品安全性验证
给予受试物两周后观察期内未见动物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试验结束时大体解剖观察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试验动物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该受试物半数致死量为:雌性小鼠LDmg/kg;雄性小鼠LDmg/kg。结果表明,加入橄榄苦甙的牙膏为实际无毒级。
4、结论
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测试,含橄榄苦甙牙膏对口腔常见3种有害菌抑菌率大于99.9%;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含橄榄苦甙牙膏1周后,受试者唾液样本中中间普氏菌、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浓度较使用该牙膏前明显降低,说明橄榄苦甙功效成分的加入对牙膏的抑菌作用有显著提升;毒理性试验结果表明,橄榄苦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药物添加剂,可满足牙膏应用的要求。
5、应用产品
六必治专效修护牙膏
可修复口腔溃疡创面的,内含橄榄苦甙、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清除口腔自由基的功效,配合甘草酸盐和奥磺酸钠活性成分,促进口腔愈合修护,缓解口腔溃疡。
参考文献
[1]BianJinyou.Usingscientificevidencetoguideselforalhealthcare[J].ToothpasteIndustry,(1):26-30.
[2]JiTengfei,FengXiaozhang.Surveyofchemicalconstituentsand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ofOleaL.plants[J].NaturalProductResearchandDevelopment,,16(4):-.
[3]PanizziL,ScarpatiML,OrienteG.Costituzionedell’oleuropein,gluco-sideamaroeadazioneipotensivadellolivio[J].Gazz.Chim.Ital.,,90:-.
[4]BisignanoG,TomainoA,CascioR,etal.Onthein-vitroantimicrobi-alactivityofoleuropeinandhydroxytyrosol[J].JournalofPharmacyandPharmacology,,51(8):-.
[5]JuvenB,HenisY,JacobyB.Studiesonthemechanismoftheantimicro-bialactionofoleuropein[J].Appl.Bacteriol.,,35(4):-.
[6]OmarSH.Oleuropeininoliveanditspharmacologicaleffects[J].ScientiaPharmaceutica,,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