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这一传统草药,在楚地的山谷田野间生长,如今已遍布各地。春天,它萌发出细如针状的嫩苗,被俗称为茅针,这种茅针甚至可以直接食用,对小儿颇有裨益。到了夏天,茅根开出洁白如雪的花朵,轻轻柔柔,然而到了秋天,它便逐渐枯萎。然而,即便如此,它的根茎却异常洁白,甘甜可口,通常在六月时被人们采摘下来入药。茅根的概述
茅根,这一在楚地山谷田野间生长的传统草药,如今已广布各地。春天,它萌发出细如针状的嫩苗,即被称为茅针,这种嫩苗甚至可直接食用,对小儿颇有裨益。夏日里,茅根绽放出如雪般洁白的花朵,轻盈柔美。而到了秋季,虽然它逐渐枯萎,但其根茎却依旧洁白无瑕,甘甜滋润。通常,人们会在六月时将其根茎采摘下来入药,以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茅根,这一学名为Perotisindica(L.)Kuntze的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茅根属,拥有多年生的生长习性。其株高介于20至80厘米之间,根茎壮实,呈洁白色,横向深入地下,密集生长,节部覆盖着鳞片,尖端带有甜味。这种植物的口感甘甜且性质寒凉。它的杆丛生且直立,单叶以互生方式排列,主要聚集在基部,老叶的基部常呈现出纤维状的破碎形态。叶片形态扁平,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在夏季,茅根会绽放出银白色的花朵,形成密集的圆锥花序,圆柱状的花序上,小穗的长度约为3-4毫米,并带有柄。而它的颖果则是椭圆形,颜色暗褐色,外层覆盖着白色的长柔毛。药理功效
茅根,这一草本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还蕴含丰富的药理作用。其甘甜的口感和寒凉的性质,使得它在中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植物不仅能清热利尿,还能凉血止血,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水肿、黄疸等,都有显著的疗效。此外,茅根还能治疗胃热呕吐、肺热喘咳等症状,其药用价值不容忽视。
利尿作用:实验显示,给家兔灌服白茅根煎剂或水浸剂后,其利尿效果显著,特别是在给药5-10天内,效果最为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动物进水量及具体剂量并不明确,且缺乏对照组,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有人推测,白茅根的利尿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丰富钾盐有关。
止血作用:研究显示,白茅根粉能有效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显示出止血潜力。然而,由于白茅根自身含钙量较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实验结果。此外,将白茅根粉直接撒在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并施加适当的压力,也能迅速达到止血效果。临床上,白茅根已被用于治疗鼻衄等出血症状。
抗菌作用:试管内实验表明,白茅根煎剂对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其余两种痢疾杆菌却无抑制效果。
对心肌86Rb摄取量的影响: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白茅根的水醇综合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心肌对86Rb的摄取量。
其他作用:白茅根中含有的薏苡素对骨骼肌的收缩及其代谢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它还具有镇静、解热镇痛等多重功效。尽管有报道称白茅根无解热作用,但其作为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中药材,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热症和出血症状的治疗。
综上所述,白茅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而显著。从利尿、止血到抗菌、调节心肌功能等多个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历史沿革
白茅根,这一传统的中药材,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并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症。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理,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广泛。《本草蒙筌》茅根
白茅根,其味甘甜,性质寒凉,且无毒。它广泛分布于旷野平原,几乎随处可见。这种植物原本是用于盖屋的,被俗称为过山龙。在采集时,需要去除其衣皮,并小心避免使用铁器。白茅根不仅口感甘美,而且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它能治疗淋病、利小便,还能通经逐瘀血。对于肠胃中的客热和因劳伤引起的吐衄,它也有显著的疗效。此外,它还能解渴、强健筋骨,并补中益气。无论是苗还是花,都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例如,苗能破血并治疗水肿,而花则能止血并治疗金疮。
另外,还有一种名为茅针的中药材,也被称为茅笋鼻洪。对于未溃烂的肿毒,服用它后,会在一孔处溃烂。同时,陈旧的屋茅经过酒浸后煎浓,也能治疗吐衄血。
此外,烂茅(即老屋上及盖墙的茅草)也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将烂茅与酱汁混合研磨后,可以用于治疗斑疮和蚕咬疮。而收集屋四角的茅草,对于治疗鼻洪尤为有效。喝取茅屋滴溜水,还能解云母石毒。
另外,还有一种名为菅的花,其功效与白茅根相似,也能止吐衄,并可用于贴炙疮的治疗。《本草求真》茅根
茅根,这种山草,具有清胃火、消瘀血、利水道的功效。它专门作用于胃和肝,其味道甘甜,性质寒凉。与其他苦寒药物可能伤气败胃不同,茅根因其纯正的甘味,特别适用于血病的治疗。无论是吐血、衄血、血瘀、血淋,还是血崩、血闭,以及哕逆、喘急、烦渴、黄胆、水肿等症状,只要是由热或火引起的,服用茅根后,热邪得以清除,血液自然恢复平衡,火气消退,气血和水道也就得以疏通。此外,茅根还能解酒毒,治疗痈疽、疖毒等疮疡,使用方法多样,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总体而言,茅根甘而不腻,寒而不伤中气,是治疗虚羸和客犯中州之证的良药。然而,关于其补中益气之说,虽出自经典,但更多是因其能清除胃热而使中气自然恢复,并非真正的补益之功。此外,新鲜的茅针可生吃,对小儿有益;而屋上的败茅则适用于止血和敷疮。《本草图经》茅根
茅根,这种生长在楚地山谷田野的植物,如今已遍布各地。春天,它长出嫩苗,犹如细针般铺满大地,人们称之为茅针,生吃起来甘甜可口,对小儿尤为有益。夏日里,它开出洁白如雪的花朵,秋来枯萎。而其根部洁白无瑕,口感甘美,常在六月被采收。此外,人们还会用新鲜的茅针来治疗金疮、鼻出血以及各种出血症状,效果显著。
在刘禹锡的《传信方》中,记载了一种用茅根治疗痈肿的方法。只需取茅根一茎,煎煮数次后服用,即可迅速消散痈肿。而且,如果用两茎茅根煎煮,或折断一根为二,还能在患处形成两个孔洞,便于排脓。同样,白茅花也具有止血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与茅根相似的植物——菅,其根下五寸处的白色粉末具有柔韧的特性,适合用来制作绳索。而那些久经风霜的屋苫茅,则常被用来治疗卒吐血的症状。只需将其细锉后用酒浸泡并煮服,即可见效。《神农本草经》茅根
茅根,这种被誉为“甘寒之草”的植物,在《神农本草经》中有着详尽的记载。它不仅具有治疗劳伤虚羸的功效,还能补中益气,清除淤血和血闭寒热,同时对于小便不利也有显著疗效。其嫩苗更是被誉为“下水之神”,能有效地治疗水肿症状。此外,茅根还有多个别名,如兰根、茹根等,广泛分布于山谷田野之间。根据《名医》的记载,茅根在楚地生长最佳,且以六月采收的根部为佳品。
从古至今,茅根一直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草药。其名称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着丰富的记载。《说文》中称茅为菅,菅又被称为茅,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广雅》和《尔雅》等经典也收录了关于茅根的描述,进一步印证了其在古代草药中的地位。不仅如此,《诗经》中的“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更是将茅根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玉楸药解》茅根
茅根,这种草药,在《玉楸药解》中也有着详尽的阐述。它味甘而微寒,能够入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清金止血、利水通淋的功效。无论是治疗喘息、烦渴,还是吐衄、崩漏,甚至是经闭、溺涩,亦或是水肿、黄疸,白茅根都能发挥其效用。其初生的茅针,更是止血的良药,不仅能止衄血、便血,还能收敛金疮流血,具有清肿败毒、下水溃痈的作用。若用酒煎服,更是能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精准治疗。同时,茅根的花也能止吐血,治疗金疮流血。《证类本草》茅根
茅根,这种草药,在《证类本草》中同样有着详尽的记载。它味甘而寒,且无毒,能够入肺经和膀胱经,对于劳伤虚羸有着显著的疗效。此外,它还能补中益气,清除瘀血和血闭,缓解寒热症状,并有助于小便的通畅,治疗各种淋病。同时,它也能清除肠胃中的客热,止渴生津,强健筋骨。对于妇人崩中,久服茅根也有利人益处。其苗茎能利水消肿。此外,茅根还有多个别名,如兰根、茹根等,生长在楚地山谷、田野中。在六月采根最佳。
陶隐居曾指出,茅根即今之白茅菅,其根如渣芹般甜美。《诗经》中也有记载其美妙的口感。服用茅根,甚至可以断绝谷食,可见其功效之显著。虽然民间方剂中较少使用,但仅治疗淋病及崩中而言,其效果已足矣。
唐本注解道,菅花味甘温且无毒,能主治衄血、吐血及灸疮。而药性论则进一步指出,白茅能破血、消渴,根治五淋。陈藏器又提到,茅针能主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能止血。同时,还能治疗鼻衄及暴下血。
此外,日华子还指出茅针能通小肠、痈毒和软疖,并能止血止痛。花刀箭疮时,茅根也能发挥止血功效。对于妇人月经不匀的问题,茅根的根茎同样具有疗效。此外,屋四角茅还能治疗鼻洪症状。
总的来说,茅根这种草药在古代医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诸多疗效。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能发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图经记载,茅根生长在楚地的山谷和田野间,现今各地均有分布。春天,茅根长出嫩苗,如同细针般铺满大地,人们称之为茅针,这种茅针甚至可以直接食用,对小儿颇有裨益。夏日里,它开出洁白如茸的花朵,然而到了秋季,它便逐渐枯萎。其根部洁白无瑕,甘甜可口,在六月时采收根部最为适宜。人们还发现,用茅针来治疗金疮、鼻洪以及暴下血和溺血等症状,效果显著。此外,刘禹锡在《传信方》中提到,茅根可以治疗有脓头的痈肿。只需取茅根一茎,煎煮十数沸后服用,立竿见影。甚至将茅根折断或以二分为二,也能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白茅花同样具有止血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名为菅的植物,也属于茅类。陆机在《草木疏》中描述,菅与茅相似但更为光滑且无毛,其根部五寸以下有白色粉末,质地柔韧适合做绳索,经过浸泡后更加耐用。其未经过浸泡的称为野菅,与《诗经》中所说的白茅菅相符。在药用方面,它与茅根相当。对于因久苫茅而导致的卒吐血症状,可以采用细锉三升茅根,用酒浸泡后煮服一升的方式进行治疗。此外,《肘后方》还记载了一种治疗热的方剂,取四升白茅根锉碎后,以一斗五升水煮取五升,待冷暖适中后饮用,每日三次。同时,对于竹木刺深入肉中无法取出的情况,可以用白茅根烧成粉末,与脂膏混合后涂抹在患处进行治疗。这种方剂同样适用于因风致肿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