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这一被誉为“苇根”的草本植物,不仅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还能有效止呕止咳。其甘寒之性,使得它能够归入肺、胃经,从而发挥出清肺胃热、止呕除烦的显著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芦根在清热的同时不会伤及胃气,生津之余也不会助长邪气,因此特别适用于温热病导致的烦热口渴。此外,它还是治疗肺炎及肺痈的常用药物之一。
清热解表:芦根对于风热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重者,可与清热解毒药物一同使用,以增强疗效。生津止渴、清肺止咳:在热病后伤津导致的口舌干燥、干咳喘逆、烦渴或消渴等症状时,芦根可与生地黄、玄参、石斛等药材配伍,以滋阴生津、清肺止咳。清胃止呕:针对胃热引起的呕吐,芦根常与炒栀子、竹茹等药材同用,以清胃降逆、止呕和胃。解鱼蟹毒:对于食鱼蟹中毒后出现的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心烦口渴等症状,芦根可与苏叶、金银花白扁豆等药材结合,以解毒缓症。虽然芦根与葛根都能治疗热证,但芦根的清热力更强,主要入阳明胃经,擅长降气止呕和生津止渴;而葛根则主要入膀胱经,专治项背强直。在配伍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配竹茹:芦根与竹茹均能清胃止呕,但芦根更擅长生津,而竹茹则善于化痰。二者相配,对于因热引起的呕吐症状,其疗效显著。配白茅根:白茅根与芦根均具有清热功效,但白茅根偏清伏热、凉血止血,而芦根则擅长养阴清肺、宁嗽止咳。二者同用,可增强清热生津的效果,且不伤阴、不恋邪,为甘寒清热的佳对。配地骨皮:芦根和地骨皮都能清肺除热、平喘咳。但芦根生津润燥,偏入气分;地骨皮质轻性寒,善入血分。二者相伍,既能清肺又不伤阴,尤其适合正气稍弱、伏火不盛者。配石膏:石膏善清肺胃之热,并能解肌达表;而芦根则能清热生津、开胃止呕。二者相辅相成,可有效缓解温病发热、心烦口渴等症状。脾胃虚寒及因寒呕吐者不宜使用。
内服时,一般用量为15-30克,鲜品则为30-60克,或可捣汁服用。
芦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状茎,常生于河边、塘滩等湿地环境。我国多个省区均有分布。
《别录》中记载,芦根味甘性寒,能治疗消渴、客热等症状,并有助于小便畅通。《新修本草》中记载,芦根能够治疗反胃呕逆、胃中热和伤寒内热等症状,效果显著。同时,《本草经疏》也指出,芦根的甘寒特性使其能够益胃和中、除热降火,从而解除热渴症状。对于因火升胃热导致的反胃呕逆、不下食以及噎哕不止等问题,芦根的甘寒属性也能有效缓解。此外,芦根还具有凉心、凉胃的功效,被《名医别录》等古籍记载为能治疗消渴、客热和止小便利等病症。它还能解大热、开胃,治疗噎哕不止等问题。同时,芦根还能解酒毒、鱼蟹中毒,具有养阴、清降肺胃等作用。在《本草蒙筌》中,芦根被列为能解酒毒、鱼蟹中毒的良药。此外,它还能渗湿行水,治疗肺痈等病症。在《天宝本草》中,芦根更是被赞为能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并能治疗夜梦颠倒和遗精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