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五一小长假,亲朋好友聚会、婚礼宴会也多了起来,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必不可少。
所谓美酒佳肴,在我国,酒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饮品,同时还可入药。《黄帝内经》中有多处对酒的论述,认为酒乃水谷之精,其性剽悍,适量饮之,可以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充盛经脉,有益于身体。
然而,多饮则会醉酒,甚至中酒毒。如《养生集要》所云:“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酒逐渐侵占着人们的餐桌,由于过量饮酒诱发的疾病比例逐年增长,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为了应对酒毒,缓解饮酒过度出现的症状,不如早早收藏几味解酒的良药,可谓是明智之举:
1
白茅根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气微,味微甜,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效,主治肺热喘急、水肿、黄疸及酒中毒。据《本草纲目》记载白茅根对除口臭、解酒毒有良好的效果,写道:“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千金方》记载:“解酒毒,恐烂五脏,茅根汁,饮一升。”
▲白茅根
若解酒,可用白茅根15~30克,煎服,鲜品倍用。若治饮酒太过,伤及胃络所致胃出血,可与仙鹤草、地榆、蒲黄同用或单用。但是茅根性寒,故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食。
2
葛花
葛花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花。葛花解酒最早的记载始自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其“主消酒”,并在葛花解醒汤等古代解酒名方中担当君药,其后《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著作皆言其能解酒,其性辛甘平,入脾胃二经,功能解表化湿、并取“火郁发之”之意,以化郁热。
▲葛花
解酒醉,烦渴,取葛花10~15克,煎服;若预防酒醉,可煎汤代茶。
3
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本经》中记载葛根可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药性论》中曾提到,葛根“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本草拾遗》也有葛粉“解酒毒”的记载;而《千金方》则说“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治酒醉不醒。
▲葛根
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取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酒前泡服可使酒量大增,酒后泡服可促使酒精快速分解和排泄。
4
高良姜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始载于《名医别录》,味辛性温,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大明本草》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消宿食的记载。
▲高良姜
饮酒太过,身寒呕逆,可取高良姜10~15克,煎服。若寒甚,可与法半夏、生姜、香附同用。
5
淡竹叶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始载于《本草纲目》,其性寒味甘淡,入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利尿的作用,可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等证。
▲淡竹叶
解酒热烦渴,小便不利,可用淡竹叶30~50克,煎服;或与菊花、薄荷同煎,当茶饮可预防酒醉。
6
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始载于《药性本草》,性温味辛,入脾、胃、肾经,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常用于胃寒所致呕吐、呃逆及肾虚阳痿等证。《大明本草》有治冷气、杀酒毒的记载。
▲丁香
解饮酒所致呕吐、身寒等症可单用丁香,或与人参、生姜、法夏、柿蒂配用;预防酒精中毒,可用丁香3~5克,泡茶饮。
7
芦根
芦根是单子叶植物禾本科芦苇的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甘,入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止呕、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热病烦渴、胃热呕秽、肺热咳嗽等证。《新修本草》谓其能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等证。
▲芦根
解酒热、烦渴、呕秽可用芦根30~60克,煎服;或用芦根15克,竹茹9克,粳米50克,生姜5片,水煎,当茶饮。
治疗酒精中毒的的传统经方
实证
主要证候:恶心呕吐,呼出气有酒精味,腹痛腹泻,甚则呕血,便血,昏睡,神昏谵语,狂躁,舌质深红,苔黄腻,脉弦数。
代表方剂:甘草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洗)9克,红枣12枚,黄连3克。
加减法:毒盛者,加绿豆、鸡蛋清;纳呆不适者,加麦冬、砂仁;便秘者,加酒军、郁李仁;腹泻者,加黄连、炮姜。
虚证
主要证候:面色苍白,口流清涎,四肢厥冷,语声低微,或口中喃喃自语,甚则昏迷,遗尿。舌青紫,脉微细弱。
方药: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制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温馨提示
具有醒酒功效的中药还有很多,但归根到底,真正能将饮酒的危害降到最低的方法,不是醉酒后才想办法,而是饮酒要学会节制。
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酌伤身”。过量饮酒会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为了家人和自己,一定要科学饮酒。
*中药使用方法因人而异,使用前请遵循医嘱。本文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由汇群养生(HQYSDYH)整理编校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看够?
点击下图一定有你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