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林才志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经验
TUhjnbcbe - 2020/12/2 13:50:00
白癜风植皮 http://m.39.net/pf/a_5810324.html

编辑者:陈浩彬

前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其疾病分型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常以免疫抑制为主要治疗原则。林才志教授行医多年,对于治疗该病颇有经验,屡获良效。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林才志教授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中医学中当属“血证”“紫斑”等范畴,该病主要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调等所引起。

所谓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时,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便会诱发导致本病的发生。外感六淫,血络受损,血溢脉外,故发为本病。

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七情与脏腑功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七情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是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离,其气散;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因此情志异常导致脏腑气血失调,气血失和,血溢脉外,故发为血证。

饮食失宜,可有饮食过饱、饮食过饥、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病因。《素问?痹论》中提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可知脾主统血,饮食过饱,食积内停,损伤脾胃正气,从而导致脾不摄血。再者,《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内经》中也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可知,饮食偏嗜皆可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证的发生。

劳逸失调,包括过劳以及过逸。当患者过劳时,正气耗伤过多,正气不足,脾不统血,血不循经,发为血证。因此,导致该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在于机体的正气强弱。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患者过逸时,阳气不振,气机不畅,痰饮水湿内生,阻滞经脉,均可导致血溢脉外,发为本病。因此,除了该病急性期发作时需要卧床休息时,劳逸结合对于预防本病复发及预后也非常地重要。

分型论治,随证治之

◆1.风邪阻络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散发,色泽鲜红,大小不一,呈针尖样大小出血,或伴痒感,可有发热,咽痛,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脉弦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外感,内窜血络则皮肤紫癜散发;热为阳邪,故紫癜色泽鲜明,风盛则有痒感;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疏风散邪止血。

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味。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参、炙甘草、大枣扶助正气,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疏风散邪。

加减:咽痛甚,加连翘、桔梗、生石膏清热泻火;腹痛下利、肛门灼热,加葛根,清热止泻解表;皮肤瘙痒,加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出血不止,加藕节、乌贼骨、茜草炭化瘀收涩止血。

◆2.血热妄行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同时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发热,舌红,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热毒壅盛,迫血妄行,灼伤络脉,血液外渗,故见皮肤瘀点瘀斑,色泽鲜红;血随火升,上出清窍则鼻衄;胃络受损则齿衄;邪热损伤胃肠脉络则腹痛;呕血、便血;热毒下注膀胱则尿血;发热、心烦、口渴、便秘均为热毒内盛、血分郁热之象。舌红、脉数有力是血分热盛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温清饮加减。方用生地、当归、川芎、赤芍凉血养血活血止血;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炭清热解毒止血。

加减:便秘者,加熟大黄(合三黄泻心汤之意)泻热通便止血;腹痛甚,加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出血甚,加侧柏叶、地榆炭。

◆3.气不摄血

证候表现:发病缓慢,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出现,瘀斑、瘀点颜色淡紫,常有鼻衄、齿衄,腹痛、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久病不愈,气虚不能摄血,故紫癜反复出现;气血不足,脾虚失健则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出血过多,血虚心失所养,故头晕心慌。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黄芪建中汤。方用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倍白芍合炙甘草缓急止痛,大枣、炙甘草、饴糖健脾益气,生姜温中祛邪。

加减:出血不止,加仙鹤草、阿胶、鹿角胶养血止血;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加肾四味(枸杞、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等。

◆4.阴虚火旺

证候表现:紫癜时发时止,鼻衄齿衄,血色鲜红,低热盗汗,心烦少寐,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光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故紫斑时发时伤及阳络则齿衄、鼻衄;阴虚火旺则心烦少寐,低热盗汗;阴津亏耗则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光红,苔少,脉细数为虚火内炽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黄连阿胶汤。方中重用味苦之黄连、黄芩泻心火,使心气下交于肾,正所谓“阳有余,以苦除之";配伍味甘之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肾阴,使肾水上济于心,正所谓“阴不足,以甘补之”。诸药合用,心肾交合,水升火降,共奏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则心烦自除,夜寐自安。

加减:低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清虚热;出血甚,加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止血。

◆5.阳虚失血

证候表现:紫癜反复出现,瘀斑、瘀点色淡暗,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阳虚寒甚,血脉不得温煦,血不循经,故紫癜反复出现,瘀斑、瘀点色淡暗;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故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阳气不足之象。

治法:温阳摄血止血

方用:黄土汤。方用灶心黄土温脾止血;地黄,阿胶补血止血;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附子温助阳气以恢复阳气统摄之权;黄芩清肝止血,制约诸药过于温燥。

加减:失血甚,加仙鹤草、鹿角胶、艾叶温阳止血;伴血虚,加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

◆6.肝肾亏虚

证候表现:紫癜反复发作,瘀斑、瘀点色淡,伴月经量少,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苔少,买沉弱。

证候分析: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血脉失于濡养,脉道干涩,血行不畅,化为瘀血,血不循经,故发为血证。

治法:补益肝肾,填精补血止血

方用:大补元煎加减。药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枸杞、山茱萸补益肝肾,人参、山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杜仲温补肾阳,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失血较甚,可加阿胶、桑寄生、续断;纳差便溏,可加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

医案分享一

蒋某,女,47岁,因“反复四肢出现瘀斑、瘀点10年余”于-09-04来诊。

◆病史介绍:

患者反复四肢出现瘀斑、瘀点10年余,医院确诊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医治疗,病情控制欠佳,反复发作,遂来求诊于林才志教授予中医中药治疗。

◆现症见:

患者四肢出现瘀斑、瘀点,伴有贫血貌,月经量少,乏力,头晕,腰膝酸软,寐欠佳,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黄干,脉沉弱。辅助检查:录-09-04血常规:血小板:52*/L。

◆诊断:

中医诊断:血证(肝肾亏虚证)

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辨证施治:

中医四诊合参,考虑本病当属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内有蕴热之证。当以补益肝肾、养精补血、清解郁热为治法。方拟大补元煎加减。

◆处方:大补元煎加减:

◆组成:

生地15g炙甘草6g山茱萸15g杜仲15g

枸杞15g菟丝子30g淫羊藿15g当归15g

川芎15g赤芍15g丹参15g牛膝15g

桑寄生30g侧柏叶15g煅牡蛎30g山药15g

阿胶6g(烊化)

7剂,日一剂,水煎服。

◆复诊:

二诊:-09-25:

患者四肢瘀斑、瘀点较前减轻,乏力、头晕好转,手脚冰凉,喜热饮,寐仍欠佳,舌边尖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沉细涩。前方治疗有效,在前方基础上加入栀子豉汤(栀子10g,淡豆豉15g)清解郁热,加炮姜炭10g温中止血。

组成:

生地15g炙甘草6g山茱萸15g杜仲15g

枸杞15g菟丝子30g淫羊藿15g当归15g

川芎15g赤芍15g丹参15g牛膝15g

桑寄生30g煅牡蛎30g姜炭10g阿胶6g(烊化)

侧柏叶15g栀子10g淡豆豉15g山药15g

10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10-21:

患者四肢瘀斑、瘀点较前减轻,乏力、头晕、睡眠明显好转,纳差,舌暗淡、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沉细涩。录-10-21血常规:血小板:.4*/L。

治疗有效,继续予大补元煎加减治疗。

组成:

生地15g炙甘草6g山茱萸15g杜仲15g

枸杞15g菟丝子30g淫羊藿15g当归15g

川芎15g赤芍15g丹参15g牛膝15g

桑寄生30g侧柏叶15g山药15g血余炭15g

炒麦芽30g阿胶6g(烊化)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本医案中,该患者病程日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损伤正气,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血脉不得濡养,脉道涩少难行,血行不畅,故发为全身皮肤瘀斑、瘀点;精血不足,经血生化无缘,故月经量少;肝肾不足,精亏血少,不能濡养脑窍,故头晕、乏力;肝肾亏虚,腰府失于濡养,故腰膝酸软;久病精血不足,内生蕴热,故寐欠佳,舌尖红苔黄干;综上所述,本病当以补益肝肾、填精补血、清解郁热为主。方用大补元煎加减,生地、枸杞、山茱萸补益肝肾;生地、川芎、当归、赤芍、丹参养血活血;杜仲、菟丝子、淫羊藿、牛膝温肾阳、强腰膝;山药健脾补肾;侧柏叶凉血止血;煅牡蛎安神;桑寄生、阿胶填精止血;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全方共奏补益肝肾、填精补血,清解郁热之功。

医案分享二

邓某,男,4岁7个月,因“发现血小板减少2年余”于-10-14来诊。

◆病史介绍:

患儿2年前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医院确诊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每当患儿身体碰撞其他物体,碰撞部位皮肤便会出现片状瘀斑,目前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医治疗,现其父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求诊于林才志教授予中药治疗。

◆现症见:

患者皮肤出现瘀斑,伴烦躁,大便硬,1次/天,纳差,小便调,舌暗淡,苔黄腻,脉细弱。

◆辅助检查:

曾在广西医科大学行血常规提示:血小板:22*/L。

◆诊断:

中医诊断:血证(肝肾亏虚证合并湿热内蕴证)

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辨证施治:

中医四诊合参,考虑本病当属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湿热内蕴之证。当以补益肝肾、养精补血、清热利湿为治法。方拟大补元煎加减。

◆处方:大补元煎加减

组成:

生地8g炙甘草8g山茱萸8g杜仲8g

枸杞8g菟丝子15g淫羊藿8g当归8g

川芎8g赤芍8g丹参8g牛膝8g

桑寄生15g侧柏叶8g血余炭8g山药8g

白茅根8g炒麦芽8g黄芩8g阿胶4g(烊化)

7剂,日一剂,水煎服。

◆复诊:

二诊:-10-21:

患儿皮肤瘀斑减轻,仍烦躁,余舌脉不变。在前方基础上加入黄芩清热燥湿止血,艾叶炭温中止血,蝉蜕疏风透疹。服药期间患儿家属复查血常规3次提示:录-10-15血常规提示:血小板:34*/L;-10-16血常规提示:血小板:48*/L。-10-20血常规提示:血小板:*/L。

患者血小板指数有所改善,继续守方加减治疗。

组成:

生地8g炙甘草8g山茱萸8g杜仲8g

枸杞8g菟丝子15g淫羊藿8g当归8g

川芎8g赤芍8g丹参8g牛膝8g

桑寄生15g侧柏叶8g醋艾炭4g山药8g

白茅根8g炒麦芽8g黄芩4g阿胶4g(烊化)

蝉蜕6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本医案中,该患儿先天肾精不足,但精血同源,肾精不足导致生血无缘,脉血涩少,血行不畅,血不循经,故皮肤瘀斑,舌暗淡、脉沉细。血虚生热兼湿热内蕴,热灼伤津,大肠失于濡润,故大便硬;热扰心神,故烦躁,寐欠佳,苔黄腻;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因此,综上所述,该患儿当补益肝肾、养精补血、清热利湿。方用大补元煎加减,生地、枸杞、山茱萸补益肝肾;生地、川芎、当归、赤芍、丹参养血活血;杜仲、菟丝子、淫羊藿、牛膝温肾阳、强腰膝;山药健脾补肾;侧柏叶凉血止血;桑寄生、阿胶填精止血;白茅根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止血;血余炭化瘀止血;炒麦芽消食健胃;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益肝肾、养精补血、清热利湿之功。辨证准确,方证结合,效如桴鼓。

日常注意事项

1.避免受伤,尤其是头部,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2.避免孩子碰伤、摔伤,平日注意防止感冒、预防感染,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烧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尤其是脾切除后的儿童。

3.平日注意孩子皮肤出血点数目变化,注意孩子是否出现发热等表现。

4.不要参加危险性较高的活动,比如拳击、足球、空手道、滑雪或骑马等,可以参加相对安全的活动,如游泳、走路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才志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