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都集众致力于产业形态可持续提升发展的专业策划设计,主要从事课题研究、规划策划、项目咨询、产品开发、空间设计、装饰装修、品牌传播、市场运营及中药养生茶品开发等,是成都市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会(成都市经信局主管)会长单位。
编者按:?本文稿已经成稿一月有余,今天凌晨,中国开始全面拒绝持有中国签证的旅客入境,也意味着中国再次进入“封国”模式,文章是时候发布出来了。可以想象一个进出口总额占GDP三分之一比重的经济体在锁国模式下还能继续保持增长的惯性。文章不在于被采纳与否,只希望第一次经受全球经济衰退的我们能多一分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
撰稿:王光龙蒋斌(成都集众规划设计研究所)
排版:小罗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构成“全球性大流行”,短期内新冠疫情不可能消除已经成为了全球科学家的共识。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贸易和消费短期内呈现断崖式下降,生活性服务业遭受了重大打击,制造业生产和需求均出现极大下降,美国道琼指数多次熔断,正如全球大部分的学者和专家所说的那样“我们正处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边缘”。
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成都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加快采取相关措施,力保成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策一
加快升级完善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机制。随着成都本土确诊病例清零,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外防输入”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严防因输入病例引发的社区传播,杜绝二次疫情爆发也成为了当前成都疫情防控的首要任务。因此,成都应加快转变防控工作重点,升级完善新的疫情防控机制。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境外输入型重大风险源头监测预警防控机制。建立内外联动机制,与国内主要入境口岸实施信息共享,严防境外回国人员通过国内其他关口转入成都。完善成都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紧急征用等制度。建设成都健康管理大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准确分析人员旅行史、接触史,评估感染风险。同时,继续严格执行境外来蓉人员隔离14天举措。二是科学制定本土疫情防控管理方案。根据疫情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加快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信息共享,推进健康互认互信,做好本土居民以及国内其他地区来蓉居民的分类信息管理,继续深化天府健康码与全国健康码的融合互信。继续做好厂区防疫、园区防疫、社区防疫工作,做好返蓉人员的信息登记、筛查检测、观察,做好风险监测和评估,确保风险可知、可控。对策二
加大居家必须性产品供应和民生保障。全面梳理全市生活必需品生产、商贸流通企业,摸清肉类、蔬菜、水果、食盐、方便食品、卫生纸等生活必需品库存水平和供给能力。建立需求清单,统筹全市生活必需品联保联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农产品的区域物流、区内配送发展,鼓励支持发展无人、非接触式配送服务。建立公共卫生事件民生用品储备、保障机制。
发挥“一干多支”协同作用,加快市外保供基地建设,保障成都“菜篮子”供应。科学制定水电气保供工作方案,优先保证民用、公用和重点用户用水用电用气,实施特殊时期水电气的价格补贴。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困难群体社会援助长效机制,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重点缓解受此次疫情影响收入无法保证人群、城乡失地农民、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在饮食、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困难。
对策三
扩大消费推动经济恢复运行。由于全球经济萎缩,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经济活力进一步降低。为充分激活市场活力,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扩大市场消费,恢复经济活力。
一是推行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继续加大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降税率、扩进项、退留抵”政策落地落实,适当发放政府债券,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二是加大居民消费补贴力度。排查全市居民收入情况,科学制定消费券补贴方案,优先保障低收入者人群。建议面向全市居民免费发放大额消费卷,引导居民消费。
三是促进投资增长。成都市应加大民生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消费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增加生产性消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对策四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数量大约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长、民生建设、城镇化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疫情,许多成都大部分小微企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订单缺乏,濒临倒闭。因此,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小微企业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加大社保公积金补贴力度,继续延长社保补贴期限。制定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的税收,对濒临倒闭的小微企业科学实施税收返还。
二是营造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小微企业政策法律体系,降低准入门槛。比如适当放开食品加工作坊限制,制定保护小微企业市场的特殊政策,加大小微企业的订单供应。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的有关制度,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多机会。
三是提升小微企业竞争力。鼓励支持本地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特色,创立自有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小微企业成为成都经济的有力补充。
对策五
加快疫情相关产业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在此次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中医药的全球化。成都应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中药创新药品研发,特别是应该制定专门的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政策。支持中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引力度。
打造成都中医药国际化平台,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建设成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形成集中药材育种、种植,中医药品及养生健康产品研发、中医药加工、贸易、金融、中医服务体验、中医药相关展览会议交流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生态链。
二是大力发展传染病医疗防护及新冠病毒检测相关产业。成都应加大对口罩、防护服等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的统筹协调服务力度,扩大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加快抢占国际市场。配套建设原材料、仓储、物流、检验、研发等全链条产业。
同时,要科学规划产业规模,在满足成都应急医疗储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能,防止出现产能过剩。加快新冠肺炎及其他检测检验产品研发和生产,着力提高新冠病例的检验检测的快速性和精准性,创新研发适用于个人的快速检验检测产品,努力形成世界检测检验产品供给中心。
三是加快发展新兴经济活动场景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线上销售和无接触配送。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大力发展非接触式配送业务,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家政、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线上新型消费场景的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办公”场景。加快网络理政服务发展,打造全新的政务服务“互联网+”模式。积极培育互联网办公软硬件研发生产企业,提高成都互联网办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型消费场景智能终端设备研发生产。
依托成都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基础,建设全球非接触智能设备研发生产中心,加快无人安全运输配送、非接触生物识别等系统和设备的研发生产。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产品。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
对策六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成都在医护人员、防御物资、卫生设备,应急诊疗场所等公共卫生资源以及市民隔离场所、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短缺等问题。因此,面对区域与城市防御系统脆弱方面的扰动,要适当调整成都城市空间功能,完善城市与社区开放空间体系。
如:规划打造特色康养小镇,集康养医疗、紧急状态下医护隔离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确保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下的独立医疗空间。同时,要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的空间布局。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医院+医院”的体系。
(王光龙,蒋斌)
阳阳本草茶
—增强体质,从每一天做起—
阳阳本草茶源自成都保滋元中医诊所,以性质温和的高山老川茶为基底,配合人参、覆盆子、陈皮、无花果、罗汉果、黄精、菊苣、乌梅、白茅根、佛手等数十种温阳健体的中草药,结合积淀千年的中医疗法精密调制,针对不同人群力求发挥出最优功效。
相较于传统西药和熬制中药,阳阳系列茶品以药入茶,以茶代药,免除了因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困扰,同时口感醇香,更易于服用。独立包装便于携带,让您随时随地享受本草茶滋味。阳阳本草茶不仅在治疗痛风方面疗效显著,并且针对精气不足、疲劳多梦、饮酒过量、新陈代谢缓慢、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以及肥胖困扰等现代亚健康问题推出了功效各有侧重的茶品。
更多中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