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舌头长这样,暗示体内有大问题其中2种可
TUhjnbcbe - 2020/12/8 22:58: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7687.html

舌头不仅能让你品尝苦辣酸甜,它更是一份随身携带的“体检报告”。中医认为,舌头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和形态,就能推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群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呈淡红色,质地柔嫩,活动自如,舌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苔,并且苔质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有这种舌象的中老年人,如果保养得当,可以少生病、更长寿。

那什么样的舌象可能预示着身体不好?又分别代表着哪些疾病呢?

出现血瘀舌的人群,容易有健忘、疲倦乏力等症状,同时这类人患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相对也更高。

根据血瘀的面积大小、出现部位,其具体病情又会有所不同。

从血瘀面积看

如果只是颜色较淡、散在的瘀点,那说明血瘀状况较轻,治疗相对容易一些;

如果颜色偏深、形成了较大的瘀斑,那情况相对比较严重;

整个舌体都呈紫黑色时说明人整体血液运行不畅,在血瘀舌中属于最为严重的情况,通常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肿瘤晚期病人身上较为多发。

从血瘀部位看

瘀斑是三种血瘀舌中最常见的一种,当瘀斑位于舌头不同部位时,就预示着相关脏腑出现了血瘀。

舌尖:在舌的前端有明显瘀斑,一般预示心血管出现了堵塞,需及时检查心肺、心血管健康状况;

舌中间:此部位代表着脾胃,如果在这里出现瘀暗特征,很可能患有消化道疾病,需高度警惕食管癌的发生可能;

舌两侧:两侧有明显的瘀斑,需考虑肝胆等相关疾病;

舌根部:这是肾脏的反映区,预示着下焦有血瘀风险。

活血安神羹

做法:取10个山楂、6个桂圆洗净,掰开去核后放入锅中,加足量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待熬成粘稠状后加10克冰糖或红糖调味即可。

这个方子有活血化瘀、安神养胃的功效,对于体内有血瘀的人能起到辅助调理作用,但有胃病的人慎服。

刚才也说过,舌中间是脾胃等消化器官的反映区,这一块出现瘀斑,预示食管癌发生风险高;如果这个部位出现了裂纹,同样是食管癌、胃癌的高危舌象。

这是为什么呢?

食管癌和胃癌,在中医上被称为噎膈,多是脾胃不和、阴津匮乏、气机不畅所致。而当津液不能上升于口、气机升降失调时,舌苔就会出现干裂,形成裂纹舌。

裂纹舌可能出现“丿”、“川”、“爻”等不同特征,其裂纹多少和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一旦发现,应该立即就医检查。

生津养胃汤

做法:取约1/4个红萝卜切成细丝,入油锅炒香后加入半瓶左右的矿泉水,再取两片生姜切成姜丝一起放进去熬煮,待萝卜熟透后加适量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红萝卜具有通降的功效,而生姜能温化寒湿,这“一通一化”可以很好地生津养胃,帮助逆转裂纹舌。

舌苔厚腻预示着身体正被湿邪所困扰,脾虚湿重。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祛”,厚腻舌也被称作最难缠的舌象,如果不好好治疗,易导致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胆石症、急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厚腻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舌苔发黄,这说明体内存有湿热,属于热证;另一种舌苔发白,这提示体内有寒湿,属于寒证。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需要对症进行调理。

祛湿热——清热祛湿方

做法:取生黄芪、生薏米、赤小豆、生山药、白茅根、芦根各10克,加水煎煮20分钟即可饮用。

祛寒湿——温阳祛湿方

做法:按等量的比例取适量红豆、薏米、桂圆、山药,煮粥、煮汤、代茶饮皆可。

老年人阳气不足、化生阴血功能减弱,最易出现气血两亏问题,而淡白舌正是气血两虚、阳虚的信号。

当发现自己舌体瘦薄、没有血色、整体发白时,就说明补充气血了。

益气养血饮

做法:取20克黄芪、4颗红枣、6克麦芽糖加水熬煮,每日饮用一次。

黄芪是“补气第一药”,红枣具有补血养血的功效,麦芽糖可以和胃益气。此方适合淡白舌、气血两虚的人服用,胃火较大的人慎服。

舌头的形状一般比较光滑,如果舌头边缘变得不平整、像是有牙齿咬过的痕迹,就可能提示脾胃虚弱。

齿痕数量越多,脾虚状况就越严重。齿痕少于或等于5个,属于轻度脾虚;齿痕数量若是超过5个,就是重度脾虚,需要及时到院接受治疗。

益脾饼

做法:取克红枣,蒸熟后去皮、去核,压成枣泥。取鸡内金、白术、干姜各60克,研磨成粉,和枣泥混合后揉成面团,再加工成饼干大小的薄饼,蒸熟或烤熟皆可。

这个方子来自于“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的名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胃胀、不消化、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症状的人,可以每天吃一个,一般一周以内症状就能得以好转,感觉有所改善后就可停服。

注意:上面提到的这些食疗调理方并不能代替药物,建议大家服用前咨询一下专业医师意见,依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增减、调整。

长按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头长这样,暗示体内有大问题其中2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