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指皮下出现红色、紫色斑点的病情。
《温热经纬》:“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
病发多因热毒亢盛,邪入营血,迫血妄行,溢于脉外,积于皮下所成。
治宜清热凉血,化斑解毒。
目录
一、过敏性紫癜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火热型紫癜
四、脾虚血弱型紫癜
五、紫斑症状用方
一、过敏性紫癜
1.藿香正气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功用:
1.《证治准绳·类方》:除山岚瘴气。
2.《医方新解》:解表和中,理气化湿。
3.《中医方剂与治法》:芳香化湿,升清降浊。
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验案:胃肠型过敏性紫癜《烟台医药通讯》(,3:24):病人男性,14岁。年夏发病,症见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以四肢为著,先后住院三次,诊断为胃肠过敏性紫癜,此次复发症状同前。给予藿香正气散原方1剂后,恶心、呕吐、腹痛明显好转,能进饮食。5剂后症状大减,服10剂痊愈,迄今未再复发。
2.紫癜汤
来源:《临证医案医方》。
功用: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主治:紫癜(血小板减少或过敏性紫癜),皮肤发生紫癜,色红紫,下肢多见,或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组成:生地15克,白茅根60克,丹皮9克,白芍9克,仙鹤草15克,黑山栀9克,小蓟30克,藕节15克,金银花15克,荷叶9克,龟版9克,三七粉3克(冲)。
方论:
方中用生地、白茅根、丹皮、小蓟凉血;
藕节、仙鹤草、荷叶、三七止血;
龟版、白芍养阴;
金银花、山栀清热;
丹皮与三七可活血化瘀,促进紫癜的吸收;
仙鹤草、三七、龟版相须,可起到增加血小板的作用,以减少出血;
生地、白茅根、白芍、仙鹤、三七相伍,有缩短出、凝血
时间和促进凝血之功效,以免紫癜再发生。
3.凉血解毒汤
来源:《陕西中医》(,3:)。
主治:过敏性紫癜。
组成:连翘30g,生地,紫草各15g,炒槐米,徐长卿各12g,大枣10枚,甘草10g。
用法:水煎2次,分3次温服,儿童酌减,10剂为1疗程。
加减:
若胃肠型呕吐者加半夏12g,竹茹10g;
腹痛加白芍30g;
便血加炒地榆20g;
关节型加苡米30g,防风15g;
肾炎型尿蛋白者加白茯苓30g,芪20g,山药15g;
白细胞多者加蒲公英20g;
红细胞多者加白茅根30g。
4.青紫汤
来源:《中医杂志》(,5:)。
主治:过敏性紫癜。
组成:青黛3g,紫草4g,乳香6g,白及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5.四草化斑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6:24)。
主治:过敏性紫癜。
组成:紫草12g,生地15g,茜草10g,坤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炒芥穗9g,连翘12g,赤芍9g,生蒲黄6g,大枣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
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g,犀角0.2g(或水牛角30g代);
腹痛加延胡索12g,荜茇6g,川楝子12g;
便血加地榆炭15g,三七粉2g;
腹痛伴便血,痛有定处加桃仁9g,芒硝10g;
关节肿痛加防己10g,络石藤15g,松节9g;
恶心呕吐加竹茹9g或左金丸。
6.五草茅根汤
来源:《陕西中医》(,8:)。
主治:过敏性紫癜。
组成:茜草,紫草,益母草,丹皮各10g,白茅根20g,仙鹤草,旱莲草各15g,大枣7枚。
用法:10天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均用1~2个疗程。
加减:
若热甚动血较显者,加重茜草、仙鹤草量;
阴虚血热较甚者加地骨皮;
紫癜反复发作,稍劳尤甚,舌胖有齿印加*参、黄芪。
7.凉血五根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主治:过敏性紫癜,多形性红斑丹毒初起、结节性红斑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组成:白茅根30~60克,瓜蒌根15~30克,茜草根9~15克,紫草根9~15克,板蓝根9~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方论:本方以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活血为主,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板蓝根清热解毒。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皮肤病。因为根性下沉,故以本方以治疗病变在下肢者为宜。
8.清荣饮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热凉血,滋阴补虚。
主治:过敏性紫癜。证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常伴有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或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组成:槐花25克,生地榆15克,白茅根20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金银花20克,生地20克,大枣20枚,鸡内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一剂,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二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一次。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扶命培土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助阳养阴,补髓生血。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组成:上桂肉3克,熟附子5克,西*参15克,北黄芪15克,淮山药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淡大云10克,蒸黄精15克,制锁阳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温服,一般疗程在3个月左右,血小板升至正常水平后,仍需继续服用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加减:属肾阳虚或气虚者单用本方。
属阴虚火旺者酌用滋阴清热之品,加麦冬、生地、玄参、焦栀、茜草、茅根;
大便溏稀,加淡大云;
急性期,加用水牛角腮。
2.紫癜汤
来源:《临证医案医方》。
功用: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主治:紫癜(血小板减少或过敏性紫癜),皮肤发生紫癜,色红紫,下肢多见,或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组成:生地15克,白茅根60克,丹皮9克,白芍9克,仙鹤草15克,黑山栀9克,小蓟30克,藕节15克,金银花15克,荷叶9克,龟版9克,三七粉3克(冲)。
方论:
方中用生地、白茅根、丹皮、小蓟凉血;
藕节、仙鹤草、荷叶、三七止血;
龟版、白芍养阴;
金银花、山栀清热;
丹皮与三七可活血化瘀,促进紫癜的吸收;
仙鹤草、三七、龟版相须,可起到增加血小板的作用,以减少出血;
生地、白茅根、白芍、仙鹤、三七相伍,有缩短出、凝血
时间和促进凝血之功效,以免紫癜再发生。
3.血康口服液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皮肤紫斑;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组成:肿节风(浸膏粉)。
用法:上药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口服,每次10~20ml,1日3~4次,小儿酌减,可连服1个月。
宜忌:服药后个别病人如有轻度恶心、嗜睡现象,继续服药后可自行消失。
三、火热型紫癜
1.加味养血凉血汤
来源: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功用:养血凉血,活血化斑。
主治:血虚有热,热伤血络所引起的紫癜性色素性苔癣样皮炎。
组成:全当归五钱,赤白芍各三钱,干生地五钱,川芎钱半,黄柏五钱,鸡血藤四钱,丝瓜络三钱,橘络二钱,木瓜二钱,川牛膝三钱。
2.凉血五根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主治: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组成:白茅根一两至二两,瓜蒌根五钱至一两,茜草根三至五钱,紫草根三至五钱,板蓝根三至五钱。
功用: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方论:本方以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活血为主,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板蓝根清热解毒。因为根性下沉,所以本方以治疗病变在下肢者为宜。
3.羚羊三黄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紫斑,火热型者。
组成:羚羊角1~1.5克,生地12克,生黄柏9克,黄连6克,黑栀子12克,白芍9克,金银花18克,丹皮9克,陈皮6克,白茅根15克,甘草2克,阿胶12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羚羊角可改用犀角5克,或加汉三七3克。
4.育血1号
来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功用:凉血清营,滋阴降火。
主治:紫癜,属阴虚血热者。
组成:茅根,紫草,天花粉,乌梅,甘草,藕节,丹皮,白芍,玄参,生地。
5.血康口服液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皮肤紫斑;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组成:肿节风(浸膏粉)。
用法:上药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口服,每次10~20ml,1日3~4次,小儿酌减,可连服1个月。
宜忌:服药后个别病人如有轻度恶心、嗜睡现象,继续服药后可自行消失。
四、脾虚血弱型紫癜
1.育血2号
来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功用:益气摄血。
主治:紫癜,属脾虚血弱者。
组成:黄耆,山药,黄精,当归,阿胶,白芍,牡蛎,五味子,鸡内金,甘草。
五、紫斑症状用方
1.人参苏木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紫斑。
组成:人参3~5克,赤芍9克,白术6克,甘草15克,阿胶6克,丹参9克,大蓟9克,木香6克,茯苓9克。
用法:水煎服。
2.复黄片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紫斑。
组成:黄鳝藤46克,白及15克,白茅根15克,丹参9克,红枣62克。
用法:将上药熬水,浓缩,制成5克重的糖衣片,为成人一日量,分两次服,儿童酌减,十天为一疗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蒙古国。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