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赵大夫谈中医养生系列九夏至养生篇
TUhjnbcbe - 2021/2/14 16:44:00

6月21日为夏至日,夏至天最长,夜最短,此时阳热至极而阴始生。从中医学上讲也是人体阳气最盛而阴气滋生、阴阳交替的一个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饮食篇

夏至宜食用蔬菜

多吃当季的蔬菜,首推的是苦瓜,苦瓜的苦味是降火的利器,夏季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其次,可以多吃番茄、黄瓜、丝瓜、芹菜、芦笋、莲藕、茄子、香菜、金针菇等蔬菜,能够清凉解暑、促进食欲。

夏至宜食用水果

夏季的应季水果众多,选择适当的进食,能够给人体补充所需的营养。夏至首推西瓜,西瓜属于凉性,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其次,可以多食用葡萄、香瓜、苹果、荔枝、山楂、圣女果、芒果等,水果丰富的水分和矿物质,提供人体所需的养分,清凉润燥。

夏至宜饮用汤水

夏季酷热,人体汗液分泌旺盛,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疼。夏季宜多饮用一些汤水,起到补水补身体的作用,比较适合的茶水:薄荷茶、荷叶茶、绿茶、藿香茶、莲子茶、菊花茶;比较适合的汤水:酸梅汤、绿豆汤、莲子百合汤、山药鸡肉粥、冬瓜汤、鸭肉凉瓜粥。夏季不宜食用过多奶制品和甜食、碳酸饮料、酒类等。

夏至宜适当温补

夏至之日自然界阳气最旺,不要过于贪图清凉,吹太久的电风扇与空调,食用过多的清热发散之物,这样会使人体内的阳根受损,出现恶寒头痛之症,严重者还会造成秋冬之时体内阳气不足,出现畏寒,四肢冰冷等虚衰的症状。所以在夏至之时更要注意养阳,适当地使用一些温热食品进补,因此中国很多地区历来就有在夏至日时服用狗肉的养生进补习惯,狗肉味甘、性温,食之可养阳

夏至重点推荐食物

重点推荐一个食物,就是生姜,俗语有云“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生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夏季食用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防暑降火,对人体非常有益处。生姜的辛辣味道让很多人不喜欢,推荐几种美味的吃法:姜丝牛肉、姜母鸭、姜末藕片、姜枣茶等。

起居篇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保证每天有7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

1、不可贪凉,大量冷食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患上疾病。

2、洗澡最好用温水,不宜用冷水洗头、洗澡,容易引发疾病。

3、不宜过于暴露,虽然凉爽,但是容易让人体受凉,出现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

4、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夏季睡觉不宜过凉,头部不可对着风扇,否则对身体损伤很大。

5、夏季应该选择宽松的棉质服饰,不要过于紧身。

运动篇

夏季适量的运动,可以增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开中午炎热之时,选择清晨或者傍晚锻炼。

2、锻炼不宜过于激烈,选择散步、慢跑、太极、广播操、瑜伽等比较适合。

3、运动出汗之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淡盐水、绿豆汤、矿泉水都是比较好的选择,饮水不宜过快。

4、选择阴凉舒爽的公园、湖边、树林等场地。

5、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洗澡不宜用凉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等疾病。

夏天在中医理论里对应的五行是火,对应的五脏是心脏。一般来说,夏季运动在两个时间段是最好的,一个是早晨太阳出山以前;一个就是下午的申时(下午3点至5点)。合理控制自己的运动量,有一个公式就是年龄加运动后的心率等于。如果是60岁的老人,运动中最大心率每分钟不应超过次,65岁就不应超过次。若超过这一心率,应马上停下来或调整运动量。这个公式是针对健康人群的,如果身体比较虚弱,可适当降低至每分钟或者次,以防过量运动引起身体不适。

防病篇

夏至节气到了,阳气达到最旺,细菌活跃、紫外线增强,加上人们的生活起居不规律,导致各种疾病缠身,如腹泻、中暑、空调病等,这些疾病在夏至时节多发,大家必须提高警惕。

一、腹泻

夏季腹泻患者的病因多是暑热外蒸,贪凉太过,加之此时人体肠胃薄弱,或饮食不干净,造成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疾病。

首先注意饮食卫生,购买食品时,尤其是鱼、肉类,要注意新鲜。二是烹调时,炊具和餐具要注意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凉拌菜吃时应洗净,拌时加大蒜。三是夏季饭菜最好现做现吃,放置冰箱保存的剩余饭菜,从冰箱里拿出后应加热再吃。四是因为苍蝇与蟑螂等害虫,是肠道传染病的媒介,要及时消灭。

二、心脑血管病

夏天天气热、气压低,老年人出汗多,处于相对脱水状态。倘若补水不足,加上高温造成的血管扩张,很可能造成老年人血压偏低,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原有的心脑血管病恶化,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和憋气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突发心梗和中风。

建议老年人锻炼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与盐分,日常监测血压,遵医嘱及时调整降压用药。早晨气压较低,6点至10点是高血压好发的“危险期”,喜欢锻炼的老人应避开这段时间,下午或者晚上去锻炼。

三、空调病

夏至时节,很多人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这会带来新的隐患——空调病。因此室外温差不宜太大,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心脑血管病人和老年人抵抗力差,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容易诱发疾病。

四、中暑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防暑成为夏至养生的重要一环。到了夏至,各家各户就要准备一些防暑药。金银花、菊花、荷叶、仁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避瘟散等防暑药宜常备身边,预防中暑,安全度夏。老年人、孕妇、儿童及体质虚弱者是中暑的高发人群。炎热天气应减少室外活动,更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和行走,饮食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五、皮肤病

随着夏季到来,人们穿衣逐渐减少,皮肤暴露在外的部分增多,环境中的细菌、真菌、蚊虫、螨虫等活动能力增加以及阳光中紫外线增强,易诱发青春痘、阴囊湿疹(俗称绣球风)、荨麻疹等皮肤病。因此生活中作息规律、饮食清淡,做好面部清洁,选择棉质宽松内裤,勤换洗,同时尽可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夏季凉席等床上用品经常清洗晾晒。

六、妇科病

夏季天气炎热,容易滋生细菌,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这个时期的妇科疾病发病率较高,女性健康容易受到威胁。首先,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的水分补充,注意休息,切忌熬夜,早睡早起。第二,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给病菌可乘之机。要注意保持私处通风透气,尽量不用护垫,减少细菌滋生,内裤也最好穿棉质内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冬病夏治---夏季是防治哮喘、慢支的黄金季节。三伏贴、三伏灸治哮喘、慢支,连续三个三伏,能有效的避免其反复发作,甚至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我院每年许多科室开展三伏贴,疗效不错。穴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膏肓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方法一:大蒜片敷穴,将圆锥艾炷置大蒜上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灸完1壮,换蒜片,连灸5壮。灸治完三伏期,每周2次。

方法二:采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睮穴,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使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避免烫伤皮肤。以灸完三伏期,隔日一灸。

方法三:采用我院的制剂室的穴位贴按穴位、疗程进行贴敷。夏至前后,天气持续高温,空气湿度大,导致汗液蒸发显著减少,人体体温调节障碍,易发中暑以及出现困倦、胸闷、头晕、失眠、没胃口等不适。下面5款养生茶祝您清凉度夏。

5款养生茶

1、祛湿(痰湿体质、湿热体质)

藿香泡点防暑饮:

将藿香、菊花、白茅根各2g,薄荷1g,乌梅1枚,一起放入杯中,加mL开水,加盖闷泡15分钟代茶饮,具有芳香化湿、清热生津的作用。

2、清热(阴虚体质、湿热体质)

炎热夏季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

(1)清凉绿豆汤:

绿豆15g,芦根3g,生甘草3g,先将芦根、甘草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10分钟,去药包后饮用就可以了。

(2)二豆薏米粥:

将赤小豆、绿豆、薏米、大米适量,一起下锅煮粥食用即可。

3、开胃(阳虚体质、特禀体质)

防暑和胃饮:

藿香、香薷、穿心莲各3g放杯中,加mL开水,再加入3片生姜,加盖闷泡30分钟后代茶饮。

4、清暑(阴虚体质、湿热体质)

养心三叶茶

荷叶、竹叶、薄荷叶。夏至的时候可以三叶合泡(每种3克)或者任选其中的一种泡茶喝,有非常好的清心火、养心和消暑的作用。

对于心气虚的人,出汗多了以后会有心慌、呼吸短促、乏力症状,建议这类人夏至这天开始喝西洋参麦冬茶,具体做法是每天取3克西洋参、6克麦冬,开水泡代茶饮,不过这道茶只适合心气虚的人群。

5、玫瑰普洱茶

材料:玫瑰花3克、普洱茶3克、蜂蜜适量。

喝法:先将普洱茶放在杯碗中,注入开水;第一泡茶倒掉不喝。第二泡加入玫瑰花,待凉些加入蜂蜜即可。

功效:其芳香宜人,能疏解胸闷、气烦的心情,夏天肝火旺,易发怒,不妨多喝点玫瑰普洱茶,效果不错。

养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夏至养生祝福语:

夏至时节天最长,工作生活都很忙,出门记得防骄阳,多吃清淡多喝汤,起居规律身健康,千万千万莫贪凉,流行感冒要预防,夏至祝福最绵长。

专家介绍

赵妍敏

保定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擅长中医内科、儿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及小儿遗尿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对儿童的抽动症、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对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及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有独特的研究。

出诊时间:每周1-5全天,周6上午,门诊三楼治未病门诊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大夫谈中医养生系列九夏至养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