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前考试题middot5middo
TUhjnbcbe - 2021/4/3 14:45:00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______实则_______。

1.答案:补其母;泻其子

2.阳盛则______,阴盛则______,阴虚则______,阳虚则______,是中医学的病理总纲。

2.答案:热,寒,热,寒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答案:化生和贮藏精气

4.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____。

4.答案:升、降、出、入

5.反治,是_______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5.答案:顺从疾病假象

6.失神的面色表现是______________。

6.答案:面色晦暗无华

7.淡白舌主______________。

7.答案:气血两虚,阳虚

8.七情即______________。

8.答案:喜,怒,忧,思,悲,恐,惊

9.水肿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之分

9.答案:阴水阳水

10.风热犯肺,舌苔______________,脉______________。

10.答案:薄黄浮数

2.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_______;(2)_______;(3)_______;(4)______;(5)_________。

答案: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利胆;通盛冲任精血。

3.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答案:营养,化生血液

4、望神的重点在。

答案:两目

5.潮热在临床上常见有潮热,潮热,潮热三种类型。

答案:日晡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

6. 中药的四气指____四种药性;五味包括____等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归经是以____理论为基础,以____为依据。

答案:3.寒、凉、温、热;辛、甘、酸、苦、咸;脏腑经络理论;所治具体病证。

7.利水渗湿药味多____,具有____、____、____等功效。

 答案:甘淡;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8.月经不调证,属于冲任虚损、营血虚滞者,治宜选用;属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者,治宜选用;属于肝气郁结,血虚脾弱者,治宜选用。

(四物汤;归脾汤;逍遥散)

9.风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咳证,治宜选用;风寒外束,痰热内壅之哮喘证,治宜选用;寒痰壅肺,肾不纳气之喘咳证,治宜选用。

(麻黄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10、桃核承气汤的组成是;功用是。

(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炙甘草;破血下瘀)

4.虚实是的二个纲领;虚证是病理概括;实证是病理概括。

4.答案: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是对人本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的各种表现的概括

5.化湿药多属________之品,易于____________,故_________及_______者宜慎用。

5.答案:辛温香燥;耗气伤阴;阴虚血燥;气虚。

6.补阴药药性大多________,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不宜用。

6.答案: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7.四逆散用治之“四逆证”;四逆汤用治之“四逆证”;当归四逆汤用治之“四逆证”。

7.答案:热邪内传,阳气被郁;阳寒寒盛;阳气不中,血虚受寒

8.滋阴熄风法的代表方是;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是;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是。

8.答案:大定风珠;羚角钩藤汤;一贯煎

9.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参考值为_________ml/min,尿毒症期Ccr<_________ml/min。

9.答案:80-;20

11.AIDS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0.答案: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1.手三阳和足三阳在_______交接。

答案:头面部

2.中医学中的所谓“治未病”,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4.肝血虚可见手足,肢体。

答案:麻木震颤

6.解表药中,常用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有、、、。

答案: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7.月经不调证,属于冲任虚损、营血虚滞者,治宜选用;属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者,治宜选用;属于肝气郁结,血虚脾弱者,治宜选用。

答案:四物汤;归脾汤;逍遥散

8.善治气阴两虚证的方剂是;善治营血虚滞证的方剂是

;善治阴虚肝郁证的方法是。

答案:生脉散;四物汤;一贯煎

9.急下存阴法的代表方是;其组成是。

答案: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10.肝功能检查的参考值:血清总蛋白为_________g/L,白蛋白为_________g/L,A/G为_________。

答案:60~80,40~50,1.5~2.5:1

1.五脏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两方面。

答案: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2.虚,主要指_______不足,是以_______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答案:正气;正气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成书于;我国药学名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载药数是。

答案:《新修本草》;唐显庆四年(公元年);李时珍;种。

4利水渗湿药味多,具有、、等功效。

答案:甘淡;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5.四神丸的组成是;功用是。

答案: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6.滋阴熄风法的代表方是;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是;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是。

答案:大定风珠;羚角钩藤汤;一贯煎

7.舌苔厚薄变化,主要反映。

答案:邪正的盛衰

8.心脉痹阻的心胸憋闷疼痛,痛引。

答案:肩背内臂

9.上消化道出血时排出_________便,下消化道出血时应排出_________便。

答案:柏油样,鲜血

10.阻塞性黄疸时,血中结合胆红素_______,尿胆红素______,粪胆原________或_________。

答案:增高阳性减少缺乏

1.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__化生和贮藏精气____________。

答案:化生和贮藏精气

2.足三阴经从___足____走向____腹胸_____。

答案:足,腹胸

3.温热性药物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答案: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4.在止血药中,有利尿之功的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蓟;白茅根;血余炭;蒲黄。

5.外寒内饮之喘咳,宜用;风邪犯肺之咳嗽,宜用;

肺热壅盛,表邪未解之喘咳,宜用。

答案:小青龙汤;止嗽散;麻杏甘石汤

6.桃核承气汤的组成是;功用是。

答案: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炙甘草;破血下瘀

7.月经不调证,属于冲任虚损、营血虚滞者,治宜选用;属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者,治宜选用;属于肝气郁结,血虚脾弱者,治宜选用。

答案:四物汤;归脾汤;逍遥散

8.面色黑主。

答案: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9.新病音哑或失音属证,多为。

答案:实证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

10.水肿有和之分

答案:阴水阳水

1.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_______和_______。

答案:一身之气;呼吸之气

2.气机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有气_______、气_______、气_______、气_______和气_______。

答案:滞,逆,陷,闭,脱

3.滑脉脉象,主病。

答案: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实热,痰饮,食滞

5.少阴病分少阴证,少阴证。

答案:寒化热化

7.既能清化热痰又能软坚散结的药物有、、、

等。

答案:海藻;昆布;海蛤壳;海浮石等。

8.善治气阴两虚证的方剂是;善治营血虚滞证的方剂是

;善治阴虚肝郁证的方法是。

答案:生脉散;四物汤;一贯煎

9.风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咳证,治宜选用;风寒外束,痰热内壅之哮喘证,治宜选用;寒痰壅肺,肾不纳气之喘咳证,治宜选用。

答案:麻黄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10.二陈汤的组成是;功用是。

答案: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______实则_______。

答案:补其母;泻其子

2.五脏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方面。

答案: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3.阳盛则______,阴盛则_____,阴虚则____,阳虚则_____,是中医学的病理总纲。

答案:热,寒,热,寒

4.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化生和贮藏精气

5.气的_______作用与_______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答案:推动;固摄

6.失神的面色表现是;失神的临床意义是。

答案: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

7.我国正常人面色是;“善色”,即面色。

答案: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光明润泽

8.代脉脉象主病。

答案: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脏气衰微

9.虚实是的二个纲领;虚证是病理概括;实证是病理概括。

答案: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是对人本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的各种表现的概括

10.七情即。

答案:喜、怒、忧、思、悲、恐、惊

9.温病“三宝”是指;;。

答案: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记即以热药治寒证。

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43、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

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

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

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

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

5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5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6、气随血脱:大出血的病人,气往往随之发生大量的丧失,导致气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故称为“气随血脱”。

57、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

5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9、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

60、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61、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盛行的克制和制约。

62、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6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态似腑,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奇恒之腑。

64、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65、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够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66、阳脉之海、指督脉。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汇,对全身阳经起血气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67、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正常情绪体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前考试题middot5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