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第四个节气,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每年3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时为春分。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将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时节《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就是要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其气候特点是:乍暖还寒,日夜温差较大,不时有寒流侵袭,阴雨连绵,湿气较盛。
春分养生,阴阳调和顺应四时变化是调和阴阳的最好方法,白天阳气主事,人要劳作;夜间阴气主事,人要休息。不违反阴阳消长规律,机体自然康健运转。建议春分时节尽量放慢生活节奏,为调养身心留出空间。
春分至,万物生春分时节,饮食方面的原则是忌大热大寒,力求中和。食物分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添加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凉;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配上蛋类等滋阴食材,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饮食调养总的原则是:以清淡为主,易甘少酸。
多吃甘平补脾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等;吃时令蔬菜,如韭菜、豆芽、豆苗、莴苣、黄花菜等,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
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煎炸、烧烤等食物也应少吃。
滋肝益肾之品,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枣,以及时令水果:樱桃、草莓、桑椹等,均可多食用。
养肝疏肝,推荐食材:佛手瓜、枸杞子、玫瑰花、代代花、玉竹、百合、石斛、五指毛桃、红薯、栗子、蜂蜜等。
?为什么要养肝?
健脾益气,推荐食材:*参、黄芪、五指毛桃、山药,白术、茯苓、五味子、灵芝、莲藕、土豆、大米、小麦、黄豆、薏苡仁、大枣等。
清热祛湿,推荐食材:淡竹叶、芦根、菊花、藿香、佩兰、白扁豆、白扁豆花、荷叶、莲子、薏苡仁、布渣叶、夏枯草、蒲公英、白茅根、黄瓜、苦瓜、玉米、莲藕、芹菜、芥蓝,绿豆、冬瓜、赤小豆等。
湿邪犯体,提防春困春季雨水增多,湿气较重,加上本身阳气不足的话,很容易被湿邪侵犯,脾脏化湿功能受影响,就会出现一系列湿重的症状:
容易疲劳,没精神;
舌头边缘有锯齿状;
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
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
口干、口苦、口臭;
睡觉流口水,打呼噜;
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关节疼痛;
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头发油腻,脱发;
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
眼袋浮肿。
如果符合上面2个以上的症状,可以初步判定为湿气重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非常适合此时用来调补——五指毛桃(也称为“南芪”)。它不仅健脾祛湿,而且能补中益气,能很好地缓解春困、湿重等问题。
?嘉妈膳食:“广东人参”—五指毛桃
艾灸保健中医认为,腹部为阴,背部为阳,当春天到来以后,阳气升发,人的后背逐渐开始变热,这时阳气会向腹部蔓延。然而中焦不通、素体虚寒的人,肚子多半会凉飕飕,肚子肉还会软绵绵的。
这时候最适合做艾灸和睡前揉腹来调补阳气、平衡气血。
春分至,万物生艾灸腹部:选择大椎、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穴每天灸15-2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可以温补气血、以达阴阳互补。
揉腹:双手叠放,右手手心按在神阙穴(肚脐眼)上,围绕其以顺、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6圈。绕圈按摩的同时,可在腹部的中脘穴和天枢穴上,重点按压一下。
如果您的不适症状通过调理不能缓解,医院进行诊治。
中医科主任张顺利联系-
中医专家座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