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汪受传、虞坚尔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疱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结合相关检查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年版)》制定。
(1)临床诊断病例
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①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临床分类
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重症病例:
①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二)证候诊断
1.肺脾湿热证: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2.湿热郁蒸证: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一)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二)辨证论治
1.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湿热郁蒸证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推荐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三)局部治疗
针对口腔局部病变,可用清热解毒利咽的中药,如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予局部用药。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宜于清淡饮食或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和营养充足。
2.皮肤护理:注意保护皮肤清洁和疱疹处理,防止溃破感染。
3.全身观察:注意精神、神志、呼吸、心率、心律、体温、血压等变化,观察舌苔、大小便等情况。
中医针灸、方药免费学习,请加,注明“学习中医”,邀您入群。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