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白茅根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
TUhjnbcbe - 2022/5/28 13:44:00
白茅根,因其叶子形状如长矛,所以人们称之为“矛”;它的花和根是白颜色的,所以被称为“白茅根”。

白茅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产,但以华北地区较多,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

白茅根的芽、花、根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它的根是用来治疗各种出血症的良药。

《诗经.卫风.硕人》中曾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这古诗文中“荑”表示茅草的嫩花穗,柔荑就是指女孩子的手指,就像白茅的花穗一样,又白又柔软。白茅,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子,在长叶子之前,它们会先抽出嫩嫩的花穗,花穗上密生白毛。古人用了一个特别美丽的词来形容它——柔荑。叶子可以编蓑衣,根茎可以吃,也可入药,即白茅根。药用价值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①《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②《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③《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⑤《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⑥《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功效作用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春夏时节人们常用以入汤羹的药食兼备之品,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效。

1.凉血止血

白茅根味甘,性寒,善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热出血之症,可单用亦可配伍它用。如《妇人良方》治疗鼻衄出血,《千金翼方》治疗吐血不止,皆以茅根煎汤或者鲜品捣汁服用。此外对于治疗咯血、血尿及血淋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

2.清肺胃热

茅根性寒,又主入肺经、胃经,故而可清肺胃之热,降泄火逆。既能清胃热而止呕,又能清肺热而止咳。可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利尿

白茅根能够清热利尿以除湿退黄、消退水肿、通淋。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热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单用白茅根煎服或者与其他清热利尿药物同用,效果明显。

4.镇静作用

白茅根中含有薏苡素,具有抑制代谢、使运动迟缓的功效,同时具有镇静作用。

5.镇痛、消炎

白茅根中含有白头翁素,有镇痛、消炎的作用,可用于缓解咽喉肿痛、牙痛。

6.利水消肿

白茅根具有很好的利小便的作用,用白茅根泡水清热利尿,消退身体水肿,对各种肾病引起的肾肢体水肿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禁忌

白茅根性寒,偏入胃经,容易伤人胃气,因此脾胃虚寒,平日小便多而不口渴者不宜服用。

《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瑞药金方白茅根破壁饮片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开水冲泡服用(可反复冲泡至无味)或煎煮5分钟。日用量3~10g,一日2~3次。可供配方用,或遵医嘱。

密封,置干燥处。

滇(S)PBYP-01--02

白茅根与黄芪配伍:白茅根甘寒渗泄,利尿通淋;黄芪为补气要药,善补气行水而治气虚不运引起的小便不利、肢体面浮肿。二药伍用,有补气、行水、消肿之功,用于治疗气虚水肿。

白茅根与赤小豆配伍则治黄疸水肿。

白茅根搭配蒲黄可治疗热证尿血。白茅根甘寒,长于清热凉血、止血;蒲黄甘缓不峻,性平无寒热偏性,入肝、心包二经血分,既能止血化瘀,又能利尿通淋,善治血淋涩痛。二药伍用,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圣济总录》茅根饮,白茅根与木通、滑石、黄芩等药配伍同用以清热通淋,治热淋涩痛。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茅根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