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元文化、润物百草
传播:健康
关怀
追求:品质
卓越
何为“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通常指的是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是同时起源。
“药食同源”的思想,经众多学者考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饥饿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华。“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认识食物和药物的真实印记。
神农尝百草
《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理”的思想赋予了食物“性味归经”。
关于四性,何为“四性”?
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菊花、绿豆、荷叶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姜、葱、蒜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又是哪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
辛味食物可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甘味食物可补养身体,缓和痉挛;
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
苦味食物泻火存阴,坚厚肠胃;
咸味食物可软坚散结、泻下通肠等等。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食用不同的食物,可达到补益及治疗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
从理论上讲
“上药”都可兼作食物使用,而且比一般的五谷具有更好的强身价值。
“中药”需因人而宜,需要区分不同的体质。对于有的人来说相当于吃滋补营养品,对有的人来说就不适用。
“下药”原则上只用于治病,不应作为食物使用。
《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指出了养生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更有目的性地维护健康生命的活动。
如今,国家出台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某种意义上是当代针对养生保健而言的上药、中药和下药。可见药食同源的理念从古到今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
注释: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
丁香
八角
茴香
刀豆
小茴香
小蓟
山药
山楂
马齿苋
乌梢蛇
乌梅
木瓜
火麻仁
代代花
玉竹
甘草
白芷
白果
白扁豆
白扁豆花
龙眼肉
决明子
百合
肉豆蔻
肉桂
余甘子
佛手
杏仁
沙棘
芡实
花椒
红小豆
阿胶
鸡内金
麦芽
昆布
枣
罗汉果
郁李仁
金银花
青果
鱼腥草
姜
枳子
枸杞子
栀子
砂仁
胖大海
茯苓
香橼
香薷
桃仁
桑叶
桑葚
桔红
桔梗
益智仁
荷叶
莱菔子
莲子
高良姜
淡竹叶
淡豆豉
菊花
菊苣
黄芥子
黄精
紫苏
紫苏籽
葛根
黑芝麻
黑胡椒
槐米
槐花
蒲公英
蜂蜜
榧子
酸枣仁
鲜白茅根
鲜芦根
蝮蛇
橘皮
薄荷
薏苡仁
薤白
覆盆子
藿香
注:卫健委公告明确不是普通食品的名单(历年发文总结): 西洋参、鱼肝油、灵芝(赤芝)、紫芝、冬虫夏草、莲子芯、薰衣草、大豆异黄酮、灵芝孢子粉、鹿角、龟甲。
小编认为疫情之下,在倡导全民健康的今天,有必要好好了解药食同源,利用中华五千年的智慧,防患于未然,通过食疗来关照好自己的健康。
HOTRECOMMEND
热/卖/推/荐
¥59
立即抢购
我知道你在看哦
润物百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