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米医生素问轩
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夏至一过,入伏便不远了,天气愈发热了起来,人体也更加容易出汗。
特别是有些孩子,午睡一觉起来,枕头湿了一大半,还有些孩子一动脖子以上全是汗了,这个我们俗称“蒸笼头”。还有些人光吃个饭,就大汗淋漓,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很多家长对此不当回事。夏天嘛,不出点汗怎么能叫夏天呢。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夏天热邪外侵,若是不加以制止,出汗过多,很可能会导致津液受损。进而难以入眠,脱发落发,皮肤暗沉,甚至关节疼痛,小朋友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为何只是出个汗,就能造成这么多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津液。
津液是中医对于身体一切水液的总称,是我们人体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它分为两部分,即津和液。
首先津,指的是体内那些质地较清,流动性强,散布于皮肤肌肉的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为汗而走腠理,故为阳。
而液呢,则是那些质地浑浊,流动性少,对五脏六腑起到润养作用的液体,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
他们合称就是津液,只不过津液虽有区别,分阴阳,但两者属于同一物质,可以互补转换。所以当身为津的汗液受到损失,润养五脏的液也会被牵连。
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人体是一块骨头,津就像是骨头表面的水,而液就是骨头内部的水。夏天热邪伤津,就像把这块骨头放在烈火上烤一般。
一开始烤的只是肉表的水分,也就是让我们出汗,肉外的水分没有了,你会感觉口干舌燥,心情烦躁,进而影响睡眠。但是当表面水分烤干,骨头内在的骨髓,血液中的水分,也就开始蒸发。
原先流动的血液变得干涸,柔软的筋脉变得干硬。慢慢的,就会导致关节疼痛,甚至浑身抽搐。这就是为什么夏天中暑严重时,会出现热痉挛的原因。
只不过在现实中,身体津液的损失,不会像烤肉那样循序渐进,同时当体内的液受到损伤,眼睛、耳朵、头发也都会失去津液润养,渐渐的视力、听力、发色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现在,你们知道夏季肆无忌惮地出汗,任由热邪伤津液有多可怕了吧。
那当津液受损,我们又该如何补充呢?
首先,光喝水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出的汗不单单是水分这么简单,汗血是同源的,你出的汗就等于你流的血。
《素问》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意思是说饮食水谷在进入身体之后,由脾胃运化,再经过大肠,小肠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形成津液。
所以水喝的再多,但是脾胃没有运化好,照样补充不了津液。而且在津液运化的过程中,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水过多,还可能导致脾湿,阻碍水液运化。
所以想要快速补充津液,还是要靠专门的这两碗汤。
乌梅冰糖,一甘一酸,在中医里这叫甘酸化阴,能够促进人体水液吸收,加速津液形成。而且酸酸甜甜,也是夏日解暑的必备好物。只是乌梅有内敛的作用,所以如果你正在高烧感冒,这个茶饮就不合适了。乌梅白糖汤其实就是古人简单版最早的酸梅汤。
五汁饮中,莲藕甘寒,可以清热生津;梨清肺化痰,生津止渴;荸荠清热生津,化痰消积;甘蔗清热生津,润燥和中;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五鲜和用,非常有助于生津止渴,清热解暑。
最后,茶饮虽好,但制作也需时间,而且肚子有限,也不可能一口气来个气吞山河。所以我再给大家推荐一个道家的之术——吞津。
所谓吞津,其实就是吞咽口水。道家将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除此之外,“琼浆”“玉泉”“华池之水”指的也都是它。他们认为唾液是人体津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吞下去之后,可以生化津血,滋养五脏六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说,唾液可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祛病延年”。
同时吞津的方法也很简单,随时随地,都能练习:
好了,现在学会了,就去练吧。公交上,地铁上,只要不是躺着都可以试一下这个吞津法,可能一开始没有效果,但时间长了,不仅能够保存津液,而且对于五脏六腑都大有裨益。
阅读原文